衔接方式-调整。
当提问者问题宽泛、语焉不详、或者别有用心,调整可以进行巧妙的自我保护,或者将问题导入正轨。
1、关键词:当回答冗长或复杂的问题时,可以选择关键词,让自己的回答变得清晰有力。这种方式,我发现在每年两会之后的总理答记者问中使用得特别频繁。核心是将消极的关键词,调整为中性的关键词,避免重复对自己不利的关键词,如庸俗-格调不是很高、要求苛刻-期望很高、滞后-没有按时完成...
2、改变层次:当对方要求我们提供敏感或机密信息,无法满足要求,可以通过改变重点的层面加以应对;可以进行变通,将自己的回答“上升”到更宽泛的层次;这通常比“无可奉告”要好一些。比如,倘若有位员工问起自己的涨薪幅度为何低于同事,可以这样回答:“你知道,我不能跟你谈论另一位员工的工资;但是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用来评审涨薪幅度的流程和标准。”“下降”到更加细节的层面也会有所帮助。如果有人问起电信行业将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进行节能减排,你可以回答:“我无法替别家公司代言,但我可以告诉你本公司的做法。”
3、言归正传:如果发问者跑题,较好的做法通常是认同他们的观点,然后逐渐把讨论拉回原先的话题。比如,在讨论某个项目的质量问题时,有人问道:“你能否告诉我,预算问题如何影响这个项目的筹资?”首先对他们的兴趣表示认可,然后变通地指出:“由于我们今天的讨论重点是质量,我们能否在会后讨论你的预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