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我习惯于坐在书房,手捧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说实话我真的被书里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读完第一遍,忍不住还想去读第二遍。
每次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我们为什么在写文章的时候总是捉襟见肘,写不出内容,字数写不够?归根到底还是读书少,语言文字运用的少。现在我终于明白徐文祥老师在学校对我说“要多读书”这四个字有多么重要。于老师曾说过:运用语言文字,说到底是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我把这个习惯理解为“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约束,变被动为主动,只有自律的人才会获得更大的自由。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我们的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人为什么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外界的欲望也占一部分原因,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小红在书房学习,中间出去了一趟,看到客厅里家人在看电视,她就忍不住看了一眼,然后就被剧情吸引了,一发不可收拾,全然忘记了学习的任务,开始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她就这样把学习抛在了脑后。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她今天的任务没有完成。从这件小事当中可以看出来,小红没有自律性,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于老师是怎样做到自律的?他在书中说:我记住了“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的古训,星期天不允许自己逛街,只允许去图书馆,硬是跟自己过不去。退稿信攒了一大箱,还是扶着脑袋写呀,读呀,读呀,写呀。
其实自律不仅体现在读书上,还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自律的人会让行动跟上思想。大道理谁都会讲,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熬夜伤身体,但还是任性地去熬夜,等到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又会去追悔莫及。为什么身体好的时候,不好好去珍惜?
如何让自律成为一种习惯?我将从以下三点来阐述。
第一、发自内心去喜欢自己目前正在或者即将要做的所有事情。如果无法改变现状,我为什么不欣然接受呢?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何不天天快乐?
第二、坚持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我每天早上到学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今天需要做的所有工作,按照轻重缓急写在便利贴上,然后开始自己的工作。工作如下:
1、检查班级卫生,为什么把这件事放在第一位?因为大家在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里上课,心情就会很愉悦。
2、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于之前已经备好的课,我会在当天早上把需要讲的课程教案再次过目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3、批改作业,批改完以后,让学生纠错。今日事今日毕,绝不留到明天。
第三、多读书。
现在正处在停课不停学阶段,学生们都在听网课,我每天也在线上辅导学生。其中我们班开展了一个特色活动——每日朗读,学生每天都坚持阅读课外书20分钟。刚开始有的孩子不愿意去读,家长也发愁,愣是拿孩子没办法。我就语重心长地对家长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可以给孩子买他喜欢的书籍,先引起兴趣,让孩子尝到读书的甜头,慢慢下来,他就会喜欢上读书。
第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警惕三分钟热度。
寒假前夏校长在学校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依然记得:“侯老师,你们班势头不错,要坚持下去啊。”其实这个坚持,不仅是指老师,更是指在老师带领下的广大学生们。不管是练字还是读书,既然开始去做了,就要每天坚持下去,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自律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按时作息,每天早上6点起床,每天晚上10点之前睡觉,无论工作日还是双休,从不熬夜,从不赖床。目前还没做到,但是我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因为这是我很向往的一种健康的作息方式。
万事开头难,最开始我们在坚持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步履维艰,寸步难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好转起来。自律到无能为力,自律到感动自己。
最后当你习惯坚持做这件事情,如果哪天不做,就好像少了点什么的时候,那么自律就成为了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