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一路顺风 - 吴奇隆
“其实,我已经对高考释怀了。至于是哪天开始对它彻底释怀的,早已经忘却,也已不重要。”
这是今天凌晨的时候,我在自己盆友圈发的一条私人可见的动态。
我经常这样,发只有自己一个人可以看见的动态。这也是我性格的一部分— —隐藏自己。我不想成为祥林嫂,我害怕刻意的温度,所以我在过的不如意的时候喜欢把自己藏起来,不与外界有往来。换句话说就是,我很独(处)。
我记得曾经在小学同学的空间里看到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过的比较艰难,所以安静点。这句话直戳我心窝,当即被我的大脑读档保存。我觉得这个人的这句话也道出了我的心声!
现在我的人生并没有比当年高考时的人生好哪里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现在的我和当年的我一样破烂不堪,一样低谷迷茫。值得庆幸的是当年的我想过自杀,而今的我再艰难都没动过这个念头。值得庆幸的是当年的我混沌未开,而今的我能够分离出两个我,像个老熟人一样观察处在痛苦里的那个自己。
2008年是奥运年,也是我的高考年,这一年已经过去了8年。这8年里我们家搬了一次家,入住了新房;父亲贷过款,并且还清了房贷;我花了家里不少钱去北京呆了4年多,并且毕了业;兰兰结了婚,生了一男一女凑成一个好字;我妹结束了长达7年之久的初恋;我弟也毕了业,生着病;我去年夏天从上海裸辞回来的这一年一直动荡漂泊,这一年换了3份工作都没长久过,目前还在持续动荡中。
总之,这看似弹指一挥间的8年时间,发生了很多变化。
今天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努力高考》的文章,开头就一句话,说:“2001年大概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年。那一年我高考。”
我很想在评论里留言说滚你丫的,但是我克制住了。“高考让你丫快乐,那是你们家的事儿,嚷嚷什么!2008年不仅仅是我人生中最不快乐的一年,还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年,更是最绝望最惶恐的一年!”— —这是我看文章开头时真实的内心os。
高考对我来说是不快乐的,高中对我来说也是不快乐的。我记得在进高考考场前,人家都在考场外面争分夺秒的背书,而我却反其道而行,我在考场外的台子上写日记。
对,你没看错,我就是在写日记。我想用日记记录下高考前我内心的感受和情绪,用日记记录下那些利用考试铃声敲响前的时间紧张背书同学。
这种行为的背后除了我知道自己高考的结果外,更多的是反抗和逆反的心理在作怪。反抗的是应试教育的残酷和无聊,叛逆的是不想成为抢同一个东西的泯然众人。所以,大家越是紧张的温习,我就越是拒绝那样。我讨厌大家都变得很功利(高考),能是什么样基本都已经定型了,有毛用,还不如撒欢的玩儿!
高考考了两天,我都是漫不经心吊儿郎当爱谁谁的心态过来的。更夸张的是,我在高考第一门语文考试的时候还小打盹儿。我不是心大,我是觉得早就废了无所谓。如今回想起这段记忆,我觉得自己真是酷毙了。当然,高考成绩出来的我也是毙了。
三年的高中时光,是我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因为不快乐,所以这个阶段给我的性格埋下了悲观的基因。
我之所以整个高中三年都是不快乐的,是起源于和初恋的意外分手(我是毁在初恋这件事上的最好例子)。本来以为是一场意外,结果弄巧成真,他很决绝的再也不回头,无论我怎样挽回都没用。这件事对我来说像个晴天霹雳,我没想到会这样,更没有想到他的决绝程度堪比他对我的喜欢程度。
总之,失去了他让我不能接受,让我很痛苦。于是,我开始不能专心的学习,老师讲课的时候我在书上写他的名字。当时的我根本无心学习,我时刻沉浸在失去他的痛苦中。渐渐的成绩变得很狗屎,如此衍生循坏,再循坏再衍生,我就在高考这场游戏中game over了。
我是一个晚熟的人,我这两年才开始心智成熟,开心明智。当时的我是不知道什么高考结束后需要有归零的心态,重新启动自己的人生,我完全不懂!所以,高考后的日子(包括高考)被动的成为了我人生中最晦暗无光、绝望惶恐的时光。
一考定终生的思想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彻彻底底的loser,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毁了。我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自己以后的人生,我对自己对高考对世界充满了怨怼。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就是一定要考上大学,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这种观念有多根深蒂固,高考失败时就有多绝望和害怕。
如今,8年过去了。我还活的好好的,并没有因为高考失败而惨兮兮。8年的成长让我看到人格健全比学历重要,读书的目的是成为自己,有自己的思考,不人云亦云。
昨天,一位好报的报友说:“我身边有个女人,文化底子很薄。7年前开始学跳民族舞,一直坚持了7年,现在可以出席当地的文艺汇演了。前年开始写作,两年下来,写了几百篇文章。”
其实,能力大多时候与文凭文化无关。坚持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我们都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无形中被社会意识绑架在所难免,读书能够开启人的心智、打开民智,让我们能够反观自身,反观我们所处的社会。我认为这才是读书和高等教育的意义。
以上,是一个曾经高考败北的人的真实经历和真实感悟。我想这样的意识、觉醒和思想足以证伪高考定终身的错觉。
最后,送上一段我很喜欢的话,是南方周末今日社论文章《高考之后从头开始》里的。——对很多人而言,朝向高考指挥棒的十二年基础教育,是一场意志比拼,但这只是完整生命的要素之一,更重要的问题是:在这场单调的长跑间隙,你对自然是否还保有一些惊叹与好奇?对社会是否慢慢产生了一分忍不住的关怀?自己的生命长出了怎样的梦想或根本疑惑?是否初步养成了批判性思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