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观感十: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风筝》是于1925年1月24日所写,从题目上看又是一篇童真志趣的文章。其实和雪差不多,触景生情,表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自写北京的冬季开始,作者看到远处天空上浮动的风筝带入下文。写明了风筝的出现让他“既惊异又悲哀”!
故乡的二月就是放风筝最佳时节,风筝伴随着“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天上的风筝相点缀。作者进入沉思,自问着。自己不晓得自己身在何处?身在什么环境下?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这句话对我来说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的的确确对于冬季的描写。第二个就不得不说这个“肃杀”两字用得好!表明着自己还身处在军阀统治阶级地位的封建传统思想中,这是昏暗的,是需要斗争和改变的。
文章以“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一句为转折点,开始了对儿时有关生活的回忆,当时作者深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以为放风筝“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和小兄弟喜欢风筝正好相反。
而后最为哥哥的作者就选择控制自己弟弟的思想,他认为风筝是无劳的,无所用处的。对于自己弟弟的喜好扼杀在摇篮之间!把自己标榜成了典型的“封建道德奴役、家长式的专制制度”代言者。
从弟弟的“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惊呼”、“跳跃”“自己买不起”,便“苦心孤诣”地亲自动手作。能够看出弟弟对于风筝的极度热爱,也是一种孩童般的志趣游戏,按照常理来说家人是不应管教的。
可作者因为不喜欢风筝,就以已律人,也不准他爱好。终于寻找到他,“破获”了他的秘密,折断了他已经扎好的蝴蝶风筝一支翅骨,还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对作者的无情的摧残,他“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是一副被压抑者的神情。
时间久了,也都大了!胡子也塞满了面容。作者对于自己儿时的作法深感愧疚,他想到了种种弥补错事的办法,正是对错误的否定和判定!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严于解剖自己的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后来与弟弟会晤,说到此事时候,他多想取得弟弟的原谅,哪怕只是一句:“我可是毫不怪你啊。”也可知足。可弟弟却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可在作者心里晓得,这些都是虚言罢了。不管真假与否,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儿时的回忆算是一种创伤,深深的烙在作者的心里,他既悲哀又无可奈何!想逃避于肃杀的严冬中,可愣然发现,四面明明就是寒冬,自己早就深陷泥潭,寒威和冷气没有一刻停止蚕食着我的身体,就连我的思想与心也被染化了罢!
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萧毅凡写于20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