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备受瞩目的南京市文学艺术最高奖项——第七届南京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在汉府饭店举行。青年舞蹈家刘亮获得了“青年人才奖”。
南京作为副省级城市,恢复设立政府文艺奖这一行动走在全国前列,不仅树立了南京的文艺标杆,在发现培养优秀文艺人才、促进优秀作品创作方面更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鼓励了南京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我们专访了青年舞蹈家刘亮。
记者:听说您从小就显露舞蹈天赋与灵性,一个偶然的相遇走上了舞蹈艺术之路。是这样吗?
刘亮:有多少舞蹈天赋不敢这么说,不过家里也确实没有人做艺术这个行当。我刚开始跳舞一样,也不知道能有多喜欢。我认为只要喜欢就应执着的去做,像唱歌,跳舞,哪怕是旅行,只要喜欢就去做。
记者:通过这么多年不断的努力拼搏取得了无数的优异成绩与荣誉,而成为中国当今少有的青年舞蹈家。这些光环背后,让您记忆犹新的一些人与事能和我们说说吗?
刘亮:记忆犹新的人和事,有很多,因为做到我今天这一步不可能是我一人独立完成的,是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与支持关爱的,给我很多好的机会,我才会足够的幸运才做到今天这个样子,有太多的人和事了。就拿最近的事情来说,因为有李春燕和董争臻两位老师、前辈的提携,我才有机会参与到杂技剧《战上海》的创作中。
记者:您觉得目前文艺创作,尤其是舞蹈艺术中出现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
刘亮:习总书记曾说,“在文艺创作方面,文艺作品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对我触动很大。优秀的作品不能以量取胜,而应该精益求精,以质取胜,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精深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体现与精良的设计制作。近些年,文艺作品抄袭模仿成风,千篇一律的创作比比皆是,这不仅损伤了文艺的社会作用,而且市场效益也不高。
原因有多种,比如缺少艺德,比如忙于赚钱,比如无暇沉下心来积淀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远离生活,远离人民。
不禁让我想起,去年接到参与编创杂技剧《战上海》的任务时,几度深入南京、武汉采风,去高桥烈士陵园、上海解放纪念馆参观学习。“采风”前后,我的创作理念与编导方式截然不同,可以说,采风之后的舞剧创作,是对采风之前创作理念的彻底颠覆,而且在精神上也是一种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