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第134课中说到:
在美国社会学家看来,人的行为的“酷”的意思,是“积极正面的反叛”,是“对不合理主流的一次正当的打破”。……这种温和的对抗,如同青少年反抗父母,在过去的短缺年代是没有用的,是对社会习俗的违反,但又不是对原则的违背,是逆反,但又不是悖逆。
我看到,“如同青少年反抗父母”这几个字,我想,所以青春期叛逆不是什么麻烦啊,它只是很酷。所以父母没必要焦虑啊。
但是父母们都在焦虑什么?
因为觉得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很失控。但孩子本身没有失控啊,他还好好地把控着自己,甚至可以说比他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地控制着自己,是未来他能控制好自己、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一个开端。其实,只是父母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照着万维钢所讲的酷,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可以清晰地调整一下父母的“控制”,不再把青春期叛逆当作麻烦,父母和孩子都比较好过。
一个小前提
美国人认为的酷,和中国人认为的酷,是一个意思。
竟然是一个意思,看来这是地球层面的文化。那么也可以放到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来讨论。
承认自由,允许违反
酷是一种自由独立的精神,一种反抗精神。青少年非常崇拜这种精神,以不服从为荣。酷是温和的,不是歇斯底里的拼命,更多的是一种姿态。是对不合理的主流意见的违反,不是对抗整个社会。
孩子通过青春期叛逆来树立这种姿态,显示自己有了独立精神,表达方式是不服从。说到底,这是一个生命的能量在青春期这个阶段的表达。如果这种表达被宽容地接受,就不会有类似“歇斯底里的拼命”的剧情出现,父母害怕的不就是“歇斯底里的拼命”这样的失控么。既然这种表达是生命自然的、必然的过程,那为什么不接受呢。
当父母承认了孩子想要标榜的姿态,发自内心地信任他,允许他做任何事(放心,按照叛逆的规则),他就不会去做“任何事”了;允许他违反,他就不会违反太多。少了双方互不相让的内耗,多点精力考虑下面更重要的事情。
正当合理,死守原则
人的行为的“酷”的意思,是“积极正面的反叛”,是“对不合理主流的一次正当的打破”。
正当合理,也包括在周围文化环境中的恰当。
这才是父母要控制的关键点。
既然是对社会习俗的违反,对不合理主流的正当打破,不是对原则的违背,那就划出底线,死守原则。引导孩子们反抗的行为必须正当,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父母自己还需要保持开放、与时代同步的精神,以成熟而开放的心智,来修正自己对“正当”与“合理”的定义,定义它们的底线在哪里。
既然原则守住了,不会行为出格,父母是不是终于能放心地给于信任和自由呢。
独立精神
本来千人诺诺,偏要来个一士谔谔。
这话好酷啊。
有了自由,有了原则,更为重要的是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底线,是怎么判断的。青少年推崇自由独立的精神,父母和孩子都搞清楚了什么是独立精神吗?
当孩子反抗父母所代表的传统主流观点,号称自己不盲从,不随大流,不落窠臼,是代表了独立精神的,那么你盲从了小伙伴们的观点,没有考虑是否合理和恰当,便服从了,你就不是随大流了?你就独立自主了?还是没具有独立精神啊。关键不是酷,不是不服从,不是偏要反着来,关键是独立思考,并为思考后做出的决定负责。千人诺诺的时候,有多少人还有勇气、有清明的头脑、带着批判来思考,千人诺诺的东西是不是对的,有什么样的价值,作为个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有什么样的行动,或者无为。
我一直是个乖小孩,在青少年时期没逆反过,但是要知道,逆反的能量始终都在,会积累起来,要么爆发出来,要么释放出来。父母会有点受不了的。我有了孩子,他还很小,我已经会想到很远,如果他在青少年时期逆反了,我会焦虑不安吗。但如果他没有呢,我是不是会害怕。
据说青春期逆反很麻烦,其实养育孩子这事儿从一开始麻烦有少过吗?总体而言,过于松懈会导致放纵无底线,过于严格又限制了创新和想象力的发展。说得大一点,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就是维护这样难以恒定的平衡的,这是艺术。创新和想象力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已是共识,在孩子身上,我们是否意识到,父母当然不能持着“自己孩子天下第一”的心态而娇惯他,但也不要低估一个孩子作为一个人将会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说得小一点,经过了很酷的温和的逆反的孩子,会是一个很有腔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