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班长
越自律,越有话语权,身体和人生都是如此。
“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天下人所忍受不了的事,要能忍得下;天下人所不能做、不敢做、不肯做,所吃不了的苦,要能做得到,吃得下。把自己坏的行为、脾气,统统改得过来,这是“动心忍性”。 所以孟子说,历史上舜、傅说等等,这些人物,因为受过那么大的艰难困苦,才能够担当那么大的责任。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凡少年得志,如楚霸王项羽之类,公子哥儿出身的,几乎没有不失败的;成功者只有百分之五,失败的占百分之九十五。
越是艰难困苦中出来的,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艰难困苦是一种最大的、最好的教育。所以“动心忍性”四个字,成为后世中国文化讲修养最重要的中心思想之一。人要在得意时“动心忍性”,对得意之事,看得很平淡;在失意时,也要“动心忍性”,无所谓失意,看得很平凡。
一般人“得意忘形”是要不得的,但有些人还可以做到得意而不忘形;最难修养到的是失意不忘形。有许多人平常修养很好,一到失意时,人的样子都变了,自卑感等等心理上的毛病都来了。所以要做到“贫贱不能移,失意不忘形”,那就是“动心忍性”,是“儒行”。所以,一个知识分子的修养,成功不过如此,失败也不过如此,我还是我。
古人的名言:“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大英雄总是老样子,从乡下种田出来的,事业成功了,还是农夫的样子,这是本色。如果是一个真的名士,他自然潇洒,不是靠外型,而是内在修养的一种自然流露,这是“动心忍性”之间,应该如此。
——以上源自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