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打卡第45天
《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武志红
评定孩子是否陷入抑郁症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三少”,即话少,行动少,情绪少。
为了防止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郁症。建议父母需要懂得以下几点: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就会减轻,如果父母不尊重,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反而容易变得更强。
第二,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在正常情况下,不必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变化非常剧烈的阶段,因为他什么都想尝试,今天是这种心理状况,明天可能就变成另一种样子了,父母的不必太为孩子偶然出现的异常行为而焦虑。
第三,青春期之前,一般来说父母是孩子心中无所不能的神,孩子们普遍对父母有一有一定的崇拜心理。
这种心理让他们依赖父母,但进入青春期后,这种崇拜心理一般会消失大半,孩子们会重新崇拜新的偶像,譬如明星人物,政治家,科学家等。
这种心理的转变,会让孩子变得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大下降,父母应做好这种思想准备,明白孩子这种心理转变背后的积极意义。
第四,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譬如离家出走、早恋等大动干戈,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的太严厉了。
一般说来,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控制适当变弱,孩子的叛逆程度也自然而然的下降。
第五,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乖”“很听话”还当做优点来看。
相反,做父母的应该感觉到焦虑和担忧,并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减少他的依赖心理。
第六,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
如果孩子比较叛逆,你起码不用担心,他会想到自杀,因为叛逆的孩子一般会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反,如果孩子非常听话,那父母倒是应该有所担忧,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达愤怒,而“好孩子”则容易将愤怒憋在心里,最终攻击自己。
心理学家强调,青春期的心理,即便对专业人士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一个德国的老师曾说,当处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时,能有20%的成功率就很不错了。
看上去,这是一个悲观的数字,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专家、家长和老师,都难以做到用一套严格科学的控制手法,让青春期的孩子健康成长。
所以,应该让他们独立成长,让他们自己去体味生命的酸甜苦辣,并最终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