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读书再读书是借鉴了笑来老师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概念,即学习了怎么读书再去读书。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普及的今天,读书一词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但实际上最近的调查显示:中国人人均年读书量为7本。(这还是包含了电子阅读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一个月都不会读一本书,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都清楚自身有或多或少的短板需要改善,自古至今国人对读书人的推崇从未改变。那究竟是为什么在现在这个资源容易获取,读书成本越发低的社会,人们的阅读量还是不高呢?
相信对读书苦恼的人都亲身经历过一个现象:因为想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买了一本书,规定每天看几页或者看几十分钟直到将这本书看完。事实上,坚持了5天左右,就放弃了。为什么?很简单:看不懂,怎么看都看不懂,总觉得看进脑子里就像在脑子里遛弯,怎么都看不透它。
这一切都归根于:不会读书。
有意思的是,我们很多人从小就接受各学科的教育,却从未真正被教导怎么读书,仿佛读书就是个与生俱来的本领,只要读多点书你就会读了。但实际上,如果不掌握读书的方法,知识永远都不会成为你自己的知识,你花费越多的时间去看书,也无济于事。甚至逐渐逐渐的越发害怕读书。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该怎么读书?
1.拿来一本书,应该先看看目录,再看看附录,仔细读读前言,也不妨在网上先扫扫书评,要先大致对这本书有个了解,然后再开始阅读比较好。
2.大体上作者的组织方式没什么区别:即每一章其实都是在着重讲解一个概念,它的应用,它的方法论。而陆续的章节,通常是必须理解上一个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与方法论。所以,一头扎入内容之前,最好把这些概念大致过一遍,不理解没关系,哪怕先记住那些概念的名字和先后关系都很有帮助。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3.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 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
4.一定要用起来。即使暂时用不到,也可以通过分享的方式来完善加强自己的二次理解。
5.做完以上4点后,问问自己: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其次,我们要确立一个观念:读书是完善知识框架的方式,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很多人对知识框架没有概念,或者说觉得读书就是往脑子里塞知识,有用的时候拿出来,建框架是多此一举的行为。也正是这部分人,每到要临场回答问题,要回答知乎问题的时候,脑子里一团糟,信息从四面八方涌来一致无法妥当的组织语言完美的陈述自己的想法。知识框架的作用就在于:在整理你的知识的同时,也为你今后使用知识、查找知识、记忆知识、分享知识提高便利。(相当于每个人在整理衣柜的时候,都会将上衣、裤子、裙子、袜子、贴身衣物分别放置,这样在找衣物的时候就不用翻箱倒柜的找。)
那么如何建立知识框架呢?
按顺序依次是:收集--整理--消化--输出
首先是收集:收集即收集知识信息,无论是阅读书籍还是阅读推文。只要是你觉得有助于你的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收集。收集方式可以由喜欢的作者切入、也可以由感兴趣的问题切入或者举例关键词来。
其次是整理:通过加标签、做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收纳整理知识使其形成秩序,随后可以很清楚的看见知识之间的联通和模块化。
消化即上述的读书方法。
最后就是输出:其实读书方法的第四点也属于输出的一种形式:即倒逼自己去完善知识结构,检验自己对于知识框架的掌控和理解。
做到以上这些,你就会发现自己会从知识框架上逐渐发展为一种框架思维:
做事之前,先从框架上去考虑有哪些步骤和方面。做事之后,再从框架上总结和提炼有哪些思维和理论。这样在下次遇见同样或者类似的事情时就可以做的更完善更有效率。这也是我所提到的循环的过程。
很多人都渴望进步,却再读书这一项上止步。学会如何读书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会的一件事情。所幸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毕竟按照七年一辈子的说法,一个人一生至少有11辈子呢。
ps:结合笑来老师七年就是一辈子一书和媛媛老师构建知识框架一课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