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 曹禺(1910~1996)年 创作于1935年 中国剧作家
该剧是以抗战前夕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为人物中心,以高级的惠中饭店,下等妓院的黑社会生活场所为活动地点,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的统治阶级的荒淫和残暴的真实为写照,也深刻地剖析了弱势群体的痛苦和悲惨的命运遭际。作者用他那饱满的笔触以黎明,黄昏,午夜,日出为象征的自然现象,写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的生活的四幕话剧。
陈白露,一个出身书香门第,曾是爱华女校的高材生,在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婚姻生活之后,离家出走,来到了她向往已久的繁华的大都市。本想脱胎换骨地要寻找自己的自由的上流社会的生活,却不幸跌入了金钱的陷阱,不能自拔,靠着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交际花的生活。她是一个年轻,漂亮,高傲,任性,有文化的人。由于是贪图享受,成了金钱的奴隶,过着堕落的寄生虫的生活。但她的内心是挣扎的,是痛苦的,她也厌倦了上流的生活,鄙视周围的人。但她又离不开舒适刺激性的生活,不得不周旋于上层社会的达官要人及下层社会的地痞流氓。她也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对青春的珍惜,对曾经爱的人的留恋。她的良心正义感尚未泯灭,她同情遭受欺诈损害的弱者,热心保护救助落入虎口的小东西,她和纯朴正直的人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感情关系。就是这样一个既清醒又糊涂,既热情又冷漠,既高傲又卑微的人,面对着供养她的银行家的银行倒闭和人的离去,在大笔欠下的饭店账单的面前,她又看不见出路时,终于在绝望之中,凄凉地叹息着,“这么年轻,这么美”,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躺在床上,在期盼日出而又自感无望中,最后吟诵着她所喜欢的诗句;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在窗外不时传来高亢的夯歌声中,离告别了人世。
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经理,生活糜烂,会耍权术,善投机,心狠毒,在挽救自己厄运的挣扎时,显示出他的丑恶的灵魂,以及被更大的黑社会势力所吞噬的罪有应得的报应。当然剧作者也成功地刻画出了卑躬屈膝的李清石,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崇洋迷外的张乔治,青梅竹马的方达生,心狠手辣的八金,躲避毒打的小东西等。这一些社会之人每天都聚集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躲避风险而又寻找出路,充分暴露出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也充分展示出了被人性玷污了的人格魅力。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陈白露的人生悲剧不就是诠释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吗。
我以为,陈白露是美丽的堕落,也是堕落的美丽。我为什么会这么以为呢?是因为她有她的复杂的性格,也是因为她有她的复杂的现实,由于是这一些内在的因素和形成的过程,最后堕落成了一个被社会被有钱人所抛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她是一个受过新思潮洗礼的,有着自己憧憬和纯真的美好岁月,渴望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的人。原以为凭借着自己的年轻貌美,学识文化,聪明机智,能为自己在社会上闯出一条有人生价值的路来,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自己的爱人,不幸沦落为一个寄人篱下的,供人取乐的交际花。按理,如果她是自甘堕落,一直麻木,凭着她的美貌和聪明,即使潘月亭破产了,走了,还有李月亭,王月亭之类的有权有势有钱的人来赖以委身,纸醉金迷,直到灯枯油尽。可是她偏偏又是清醒的,是有意识的,每当奢华过后,夜深人静时,她就感到一片空虚,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她爱她的生活,又厌恶她的生活,她崇拜她自己,又讨厌她自己,所以她的悲剧就是精神上的悲剧。所以曹禺先生在阐述自己的创作构思时,也曾明确地表示;我求的是一点希望,一线光明,人毕竟是要活着的,而且是应该幸福地活着。腐肉挖去,新的肉才会长起来。我们要有新的血,新的生命。刚刚冬天过去了,金光射在田野里的每一棵抖擞的小草上,死了的人们为什么不再生起来。我们要的是太阳,是春日,是充满了欢笑的好生活,虽然目前是一片混乱,于是我决定写《日出》。
我也以为,剧目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他们的各自的独立的意义,都有着作为社会的人的全部复杂性性和丰富的内涵。他们互为宾主,交相陪衬,共同烘托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迫切地期待着东方红日的心情。
雷雨落下了帷幕,它就像一幅用色彩涂涂点点的,光影明朗的,后现代的印象派的画一样,繁而不乱,调配有效,具有强烈的视觉感,真实感,我喜欢这一部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