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企业出了一点状况,班子成员频繁被约谈,部门经理被批评教育写检查,而职工士气低落,基层员工更是怨声载道,企业呈现出一种与职工年龄构成不匹配的暮气。我不得不开始思考,企业是不是生病了?我们的认知是否需要升级了?
动荡,就其本身而言,是不规则的,非线性的、不稳定的。但我们可以分析、预测和掌控其潜在原因。
——彼得·德鲁克
手上这本《洞察型领导》启发了我对公司现状的一些思考。作者乔治·S.戴曾担任多家著名公司的顾问,主要研究市场营销、战略制定、有机增长和创新、组织变革和全球市场的竞争策略。共撰写相关领域18本书,2011年曾入选11位“营销传奇”;作者保罗·J.H.休梅克著名学术和商界领袖,著有10本书、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过100余篇文章,在全球商业和领域被引用的研究人员中排名前1%。
《洞察型领导》所讲内容,是基于数字时代,提出组织变革和领导能力方面的一些要求,并用了75%的篇幅,讲述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面对这四面八方袭来的无效信息,领导者可以和应该做些什么。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专门列出了在实践中得出的六个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领导者在应对数字化冲击时,可以参阅和思考的。
对于我目前的困境来说,以下几点值得我认真思考。
01 关注那些来自基层的声音,也鼓励来自基层的不同声音
管理团队应该对企业最近发生的异常情况保持一种好奇心,对基层的各种声音和信息具有一定敏感性。如果发现一群人以相似的方式思考,得出相似的结论,偶尔听到不同的声音,便有可能就意味着这个不同的声音,就是集体思考的盲点。管理团队应该扩大自己的视野,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质疑事物。拓宽视野意味着拓宽人们的世界观,打破认知壁垒。
正如我公司员工,大多是从毕业开始就进入,多年来,被企业文化塑造得行为划一、思维也雷同。固然有利于统一管理,但也面临着集体盲点,不利于组织不断优化升级。新入公司的员工提出的一些思考,应当引起管理者重视,洞察蛛丝马迹,想到突破僵局的妙招。
作者说:如果你只遵循传统的、显而易见的含义,你就只是普通人群中的一员。成功来自更加富有想象力的思考。
02 即使意识到某个信号,也不等同于理解其代表的含义,更不等同于会果断采取行动
领导者必须从不同角度观察明显模糊的信号,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将其重新构建、分析,然后再确认事情的含义和价值。当然,做决定的是人,而人有着各自教育程度、经历背景、声誉状况、薪酬待遇,各自的偏好和思考角度。显而易见 ,决策必然是一个妥协的结果,不一定是最优策略。
领导者也需要注意他们的基层员工的消极回应,也许这些消极回应的行为背后,就藏着企业背后的问题,领导层自以为是的行为或许能维护一时稳定,长此以往,终将发展成一个系统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高度自信的领导者在采取强硬立场之前,首先要广泛地观察和学习,而不是凭借一时热血和个人背景资源。以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03 领导团队的集体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而有价值的资源,很容易被浪费掉
组织中有一种特别有害的弊病,即“故意视而不见”。就是为了求稳定、求安全,避免冲突和矛盾,保护既得利益,降低内耗,减少焦虑,而不得不采取某种权宜之计,或干脆对潜在问题的警告信号视而不见。这是另外一种短视行为,却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定时炸弹。
而这些权宜之计很容易扰乱领导团队集体注意力,领导者自身很容易被那些显而易见的琐事分散注意力,下属也会理所当然地要求领导更加关注自己部门的事情。而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合理分配自身注意力,不被主观情绪左右,而忽视更深层次、更具破坏性的隐形问题,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写在最后
在一个“创新”才是王道的时代,固守就是淘汰。只有在创新、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下,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
圣人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也许,要守好业,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创业。树欲静而风不止,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步伐便不得一刻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