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历史因果录》
达奚武,南北朝时北周大臣。
达奚武在同州任职时,适逢大旱,北周武帝宇文邕,命达奚武祭祀西岳华山。过去祭祀常在山脚进行,但达奚武说:“我空占国家三公之位,不能调理阴阳,才导致在农忙时节,久无甘雨,天子费心,百姓惶恐,我愧对朝廷寄予的厚望。
此次祭祀,责任重大,因此不能跟众人一样,在平常祭祀的地方,我必须登上峰顶,展示诚心,才能探寻奥妙!”
华山自古天险,当时达奚武已60多岁了,他仅仅靠着藤萝攀援而行,最终抵达山顶,叩头祈祷,陈述百姓恳切的诚意。
当天晚上,达奚武梦见一名白衣人握着他的手说:“辛苦你了,值得嘉奖。”达奚武醒后,更加恭敬。
第二天,天降甘霖,旱灾即刻解除。
北周武帝听说后,下诏褒奖达奚武说:“您年高德重,不惧危险,竟然远登高峰。上天深感您的诚意,随即降下甘雨。寡人心中永志不忘!”
顺便说一句。
在中国的史书上,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不算什么奇闻怪事。今天重点说一下,在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里,究竟如何看待鬼神?圣贤又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
第一,《论语·雍也》篇,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庄子·齐物论》中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很明显,孔子的态度是敬,但保持距离;庄子的态度是,存在,但不必去讨论。
第二,《论语·先进》篇,孔子的学生子路,问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不甘心,又问什么是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关于这一段,我直接引述南师南怀瑾的话——孔子他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而是认为先把人做好,再研究鬼神的问题。连人都没有做好,连人都不懂,还想进一步去了解鬼神的事,太远了。
第三,《论语·八佾》篇,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问孔子:“与其献媚于屋里的家神,不如直接献媚于汇报善恶的灶神,怎样?”
孔子说:“不对。做了坏事,获罪于天,求什么都没用。”可见,孔子认为做了坏事恶事,求什么都没用。该报还得报,该受就得受,该来终会来!
第四,《论语·八佾》篇,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的时候,如同祭祀的对象就在那里;祭神,如同神就在那里。祭祖、祭亲人也一样,如同他们在的时候,你还会把祭祀当做一种形式吗?
另外,鲁国权臣季氏,按身份不配祭祀泰山(只有国君才能去),但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孔子非常失望地说:“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鲁国人林放吗?”
林放是鲁国知礼之人。孔子的言下之意是,你季氏无礼,胡乱祭祀,泰山之神可不像你,怎么可能会接受你的祭祀呢?
可见,不论祭祀还是祈祷,孔子认为最重要的是态度,是内心之中充满的恭敬和诚意。时至今日,扪心自问,我们祭祀或祈祷的时候,有多少人形式大于一切,心中却根本无神无亲?
有多少人心存恭敬和诚意?又有多少人,烧点香、捐点钱,就猛求升官发财、生儿育女、恨不得马上可以召唤神灵实现人生所有梦想?你毫不知礼,难道你所求的对象,也不知吗?
最后,总结一下。
1、存在,但不必去探讨。2、在人间,最重要的是把人生活明白。3、做了坏事,求也没用!4、向恭敬中求。不诚不敬,不但求不到,还会失去不少!
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你领会了吗?
《北周书·达奚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