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青春王国的大观园里,有这样极其特殊的女子:她美丽、清高、孤傲,她住在大观园里的拢翠庵里。院子里有十数株红梅,冬日里下雪的时候,那梅花开得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她为人孤高,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目。因而,一般人很难能与她相处得来。
她,是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来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她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生儿皆补中用。后来,她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如今才十八岁,父母俱已亡故 ,身边只有两个老嫫嫫,一个丫鬟伏侍。文墨极通,模样儿也极好。她随师父来长安来,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只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贝叶遗文,她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要扶灵回乡的,她师父临寂留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亦回乡的,她便在长安城净居。后来,贾元春要回贾府省亲,大观园里修的拢翠庵需要一个尼姑,便下帖子请妙玉来贾府住。
妙玉有一个曾经的老邻居,他们半师徒关系,她叫邢岫烟,她是邢夫人的亲侄女,因家道中落,而投奔贾府而来。她虽然穷苦,但在与妙玉相处陪伴的过程中,妙玉教她认识了很多的字。因而她便很有一些才学,为人处世厚道大方,深得薛姨妈与众人对她的欣赏,后来被薛姨妈相中了让邢岫演与她的侄儿薛蝌定了亲。从邢岫烟的口中,贾宝玉得知原来妙玉原来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
妙玉为人过于清高冷傲,因而与众人极其难以相处得好。有一次,贾宝玉与众姐妹在冬日里的一天一起烤鹿肉吃,顺便一起玩联诗游戏。他又落第了,表现得很不好。李纨罚他去妙玉的翠庵里折一些红梅花来,他们打算一起要在诗会里吟诵梅花。
李纨是这样说的:
“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拢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如今罚你取一枝来。”然后,李纨命人好生跟着,黛玉忙拦住说:“不必,有了,反而不妙了。”从中我们能读出这样的信息,妙玉为人比较古怪,极其不融于俗世,过于清高,反而召来众人对她的疏远与厌恶。
但奇怪的是她与宝玉关系却比较好,她与宝玉一定比较合得来。宝玉在与妙玉的往来中,一定学习了很多佛法。在这次红梅诗赋上,贾宝玉的诗是这样写的:
“酒未开罇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台。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隔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廋,衣上犹沾佛院苔。”
可见,在宝玉的心目中,妙玉是高雅脱俗的。是蓬台的观音大士,是月宫里的嫦娥。她每日坐在蒲团上,或打坐,或念经,或拜佛。佛前点燃的一枝枝香,有青烟的袅袅漂出佛院中的清香;叩击着木鱼与银罄,是在一声声的念经念佛中想要修出心在远离尘世间肮脏里的清净无染;一次次地拜在佛前,深深忏悔,想要把前世今生的罪业一一消掉。
拢翠庵院子里绽放出朵朵傲雪而开的红梅,在冷冷的北风里飘出无限的幽香,暗香浮动里,那一个孤傲的女子,曾经享受过在富贵荣华里的生活,却因被世俗难容,不得不守着极其可怕的清冷,在青灯经书佛号古佛的陪伴下,想要让自己能出离尘世里的种种肮脏!
一朵朵怒放的梅花,敢在最冷时将芬芳与娇艳绽放!一个如妙玉的女子,敢躲开人世间的繁华与热闹,独自在最深的寂寞中守着孤独,她孤傲的心,几人能懂?!她多少的心事,该向谁诉?!她也是妙龄的少女,虽然闻法修佛,但尘心依然未断!面对着那能通灵的宝玉,尤其是当他们在一起谈论一些话题时,每每会有很多思想见解很相似而引起共鸣时,便会扣动起彼此的心弦!
那妙玉在心里,实质是暗暗喜欢着宝玉的。在贾宝玉十五岁生日的那一次,贾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生日聚会。而贾宝玉在夜晚,又在他的怡红院独请大观园里的众姐妹一起聚会,一起喝酒玩乐。令他大感意外的是,这次生日,他竟然收到了托人捎来的一张字帖儿,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宝玉不知自己该在回帖上写什么字样才可相敌,想去问黛玉。却在半路上遇上了邢岫烟,当她得知妙玉这样做事时,是这样评价妙玉的:“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有见在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成个什么道理。”宝玉为妙玉开解,说她是世人意外之人。
邢岫烟于是感叹道:“怪道俗语说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然下这样的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然给了你那些梅花。既然连他都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顾。她常说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她自称为槛外之人,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她的心意了。”
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从这一段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妙玉的心里,是对贾宝玉有感情的,只因宝玉能懂她很多,所以她才给了宝玉特殊的待遇。
在刘姥姥境贾府的那一次,贾母带着刘姥姥与众人逛园子玩。当他们来到拢翠庵的时候,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杯,请贾母喝老君眉茶,说泡茶的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杯,让给刘姥姥喝,刘姥姥接来一口喝尽,笑道:“好是好,只是淡了些。”给众人喝的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倒了茶来。
那妙玉又将黛玉与薛宝钗的衣襟悄悄一揪,二人随出,宝玉也悄悄跟来。妙玉刚要取杯,给他们倒茶喝。这时婆子将茶杯取回,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吧!宝玉会意,知是为刘姥姥吃啦,她嫌脏不要了。宝玉后来建议妙玉,丢了太可惜了,让妙玉把那杯子送给刘姥姥算了,也能卖几个钱花。可见,在妙玉的心里,是多么瞧不起穷苦老百姓!
妙玉拿出来给黛玉与薛宝钗喝得杯子上竟然刻着这样的小字:“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可见这两个杯子是极其名贵的古玩,也暗示了妙玉家境的极其不一般。妙玉给宝玉喝茶用的杯子,竟然是自己日常用着的杯子,可见在妙玉的心里,是多么地喜爱着宝玉!
妙玉除了喜欢与宝玉往来之外,也最瞧得起的人是黛玉,她觉得黛玉一样能懂着她。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回目是“凸碧堂品笛感凄凉,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前一句是说在中秋夜的一天,黛玉与湘云早早离开了众人在大观园里的赏月宴会,她们俩在凸碧堂听见笛声,后一句是写她们在一起赏月时,万分感慨时她们来到了凹晶馆而玩起了联诗来缓解寂寞。
她俩联诗的最后两句,成为《红楼梦》中的名句,“寒塘渡鹤影”是史湘云做的,“冷月葬花魂”,是黛玉做的。她们各自称叹这两句诗极佳的时候,忽然从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而不显这两句了。”二人不防,到唬了一跳。细看,不是别人,却是妙玉。
二人皆诧异:“你如何到了这里?”妙玉笑道:“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得好笛,我也出来赏玩。这清池皓月,脚步走到这里,忽然听见你两个联诗,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就听住了。只是我方才听见这一首中,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丧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如今老太太都已经散了,你们两个的丫头不知在哪找你们呢!也不怕冷?到我那吃杯茶,只怕天就要亮了。”
妙玉将她俩到她的住处歇息吃茶,自己取了笔墨来,要连着刚才黛玉与湘云的联诗。黛玉从来没有见过妙玉写的诗,当然很意外。那妙玉提笔一挥而就,递与她二人:“休要见笑!”只见妙玉续的是:
“香篆锁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岐熟焉忘迳,泉知不问源。
钟鸣拢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
黛玉湘云二人读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的诗仙在此,却天天纸上谈兵。”
我们一起也来细细一读妙玉的诗文,确实是能感觉到妙玉的“才华复比仙”!她的诗文境界不在极善于写诗文的黛玉与湘云之下。诗文中这两句“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是一句禅语,写出了妙玉极高的思想境界来,想想人活在世,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是因心有愁绪而起的,若能放下心中愁绪,又何来的烦恼呢?真正是“烦恼忧愁兼自惹”!如果心里都是被喜悦充满着,又从哪儿来的悲伤呢?
“芳晴只自遣,雅趣向谁言。”道出了妙玉内心深处极少有人能懂的孤独与寂寞,她所悟到的很多极其微妙的感受是不知该向谁诉说的。“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这两句则写出妙玉在这个中秋节,彻夜未眠,但却不疲倦,能有着黛玉与湘云的陪伴,一起品着茶,说着彼此都能懂的话,她的心是欣慰的!
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红楼梦》第五回里关于妙玉的判词与曲子吧!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判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沼中。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
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越妒,
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暇美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从判词与曲子中我们能得知,极其喜欢高洁的妙玉,最后是“无暇美玉遭泥陷”,在贾府就要败落之时,妙玉被人抢走,而被人奸污!本来打算一生都要洁身自好的妙玉没有能够保有她美好的愿望一直能在,而是被歹人所糟践!纵然她如何貌美,如何才华了得,如何洁身自好,却也无法逃脱冥冥之中注定的宿命,最后的下场竟然是:“可怜金玉质,陷入泥沼中。”对她有所心动,怀有一番情意的宝玉,又何必感叹他们倆无缘呢?
妙玉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这样悲惨的下场,其实,一样是不能去怪怨他人的。在她的性情中,还是藏着太多没有改掉的习气!若是这些习气果真能够在念佛诵经拜佛中狠狠地改过来,则她的命运就一定能被改过来的。佛家说的好:“命由心造,福向己求。”冥冥之中既定的命运,都是我们自己在前世今生的所作所为中造下的因而引发的。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妙玉的恶到底在哪里呢?首先,我们从她写的诗文中能读出,她确实极有才华。再从她所喜欢饮茶,从饮茶的茶水与茶杯的极其考究与讲究,可以看出妙玉一定是出生极其高贵的,她家也曾经是极其富有的。在落难而带发修行出家,本来应该是能在安心修道中完全放下世俗之人的俗气与毛病,才能在道业有成中远离各种灾祸的缠缚,出离生死大难里轮回不已。
可是妙玉并没有放下她因才华高,曾经家族的富有与尊贵中的高傲自负,而容易极其瞧不起别人。她自认为很脱俗与高雅,而实质是她与普通人一样会在自己太多的傲慢无礼的行为中伤害了他人。她以为贫穷卑贱的刘姥姥是肮脏的,她以为富有尊贵的贾母、宝玉、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等,这些是干净的。她自己是学佛法的,却没有了悟到与做到“众生平等”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她的心里,分明还有很深的嫌贫爱富的习气。这样的习气若依然还在,最容易在言语上或者是行为上轻慢他人,而得罪他人!
而且,她自己是修道之人,应该是男女之情完全割舍掉,才能修道圆满。可是她依然还在她的潜意识里,放不下对她钟意着的男子贾宝玉的贪爱!佛法说得好:“爱不重,不生娑婆。欲不断,难出轮回。”妙玉还根本没有放下对男欢女爱的欲望,如何能让自己在“不取于相”中“如如不动”呢?
佛法说得好:“凡所有相,兼是虚妄。”若放不下男女、贵贱、贫富、净染、祸福、善恶、美丑、喜恶等等这些看似对立中的分别与执著,绝对难以收获心在真正的清净平等中的正觉、正知与正见!妙玉的修行更多的是执著在相上的高贵、圣洁与不染。
她以为,不与世俗之人多来往,就能不被世俗之人所污染。可她却不知,不与世俗之人多来往,如何能在发现与磨掉自己的毛病与习气中去度化他人?她让自己与世俗之人处在敌对关系之中,她不知实质人人都是佛,佛是觉悟着的众生,众生是迷惑的佛。人人本来都是佛,人人本来都可以成佛。礼敬诸佛应该从礼敬众人做起。
惜乎,妙玉!还是没有明白佛法的真谛,而为自己感召来大祸。实质上,什么是佛?什么是魔?当我们念念都是为自己着想的时候,我们就是魔;相反,当我们能念念替他人着想着的时候,我们就是佛。妙玉的迷惑颠倒主要在于她自己还是有太多的看不破,放不下,这才为自己感召而来大祸的临头!妙玉啊,欲洁何曾洁?真正的心的干净,应该是能做到这二十六个字:
碧荷甜田初稿于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