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收看本期的书评,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就是《局外人》
当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相信大家应该就已经有了对于此书一个初步的判断。没错,整本书的一个写作手法趋于平淡,也可以说是过分冷静的笔触,犹如一个局外人。
就像一个目击者,毫无情绪的叙述整个事件,读的过程无疑是艰难的。甚至说是有些无聊。但读完后,才恍然大悟。
1
《局外人》的开头: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它说的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
突兀,冷漠,奠定了整部小说冷峻平实的基调。就这样,全篇开始,从始至终都保持着这种冷静至极甚至有点过于明显在克制 所有激动感情的风格。
主角“默尔索”是一个三十来岁的未婚男人,在一个公司当职员。当收到养老院发来的消息,得知母亲在养老院去世。故事从这里开始展开了。
第二日,他去奔丧,在与门房的交谈中,他不记得妈妈临终时的具体岁数,拒绝了开棺看妈妈遗容的提议,葬礼的过程中没有哭,也没有在坟前默哀。而且还在守灵的时候抽烟、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葬礼结束后,想到将可以在床上睡十二个钟头而感到喜悦。
2
莫尔索是一个对什么都很无所谓的人,最常说的两句话是“怎么样都行”和“出路是没有的”。在情感方面,这个人很冷漠。
在妈妈下葬的次日,他和新结交的女友玛丽一起去游泳,看喜剧电影,并与她做爱。
在女友提出想和他结婚,他觉得结不结都行,如果她想结就结。女友问他爱不爱她,他诚恳地说“也许不爱”。
老板想让他去巴黎主持新业务,在一般人眼中,这是件好事,既升了职,又可以去大城市体验新的生活。他却对此兴致缺缺,觉得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做出改变,因为现在的生活并没有令他厌烦。
此外,他的一个混混朋友雷蒙邀他去喝酒,他去了。对方请莫尔索帮忙写信羞辱前女友,莫尔索答应了,他尽心尽责地写了,因为觉得没必要让他不满意。对方让他去警察局做证,证明是情妇冒犯他在先 他才打的她,他也同意去替雷蒙做证。莱蒙很高兴问是否可以和他做朋友,他说怎么样都行,对友情,这个人也是漫不经心的
在与朋友雷蒙一次海滩游玩时,碰到了雷蒙的敌人 (阿拉伯人)并打了一架。并在随后独自又去海滩时,再遇那个阿拉伯人,在预感自己要被袭击的前提下,率先开枪打死了对方。随后入狱,开始了牢狱生活
3
《局外人》的情节很简单,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对生活各方面都抱有「无所谓」态度的人,一次无意的杀人让他上了法庭,最终被判斩首示众。
而法庭的审判,无疑是一个荒诞剧。默尔索在妈妈死后的表现,成为了人们指责他的重要判断标准,在他人眼中,一个没有在妈妈葬礼上哭泣的人,毫无疑问是个冷血动物,残忍的杀人犯。
检察官甚至说了这么一句:“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也就是说,在一桩刑事案件中,道德标尺成为了重要指标,成了人们排除异己的工具。
而默尔索「无所谓」的性格,使他在一些咄咄逼人、无中生有的指控面前,他也曾想替自己辩上一辩,但考虑了一下,却最终什么也没说。
但其实我们知道,他并不是个麻木不仁的人。他对自然界的景观有着深切的感受力,对人物事情的观察细致入微。他也正是因这种处事方式,葬送了自己。
4
从妈妈的死,到阿拉伯人的死,再到主角的死。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
从无意的,或者说 是正当防卫所造成的杀人,最后演变成了有预谋的一次杀人,这其中寓意着什么。
就如本书最后导读:
就其内容与篇幅而言,《局外人》着力表现的正是法律机器运转中对人性、对精神道德的残杀。每桩司法不公正的案件都各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与特点,而《局外人》中的这一桩就是人性与精神上的迫害性,小说最出色处就在于揭示出了这种迫害性的运作。本来要对默尔索这桩过失杀人的命案进行司法调查,其真相与性质都是不难弄得一清二楚的,但正如默尔索亲身所感受到的,调查一开始就不是注意命案本身的事实过程,而是专门针对他本人。
这样一个淡然超脱、与世无争、本分守己的小职员平庸普通的生活有什么可调查的呢?
于是,他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他为母亲守灵时吸了一支烟,喝过一杯牛奶咖啡,他说不上母亲确切的岁数,以及母亲葬后的第二天他约会了女友,看了一场电影等这些个人行为小节,都成为了严厉审查的项目。
一个可怕的司法怪圈就此形成了:由于这些生活细节是发生在一个日后犯下命案的人身上,自然就被司法当局大大地加以妖魔化,被妖魔化的个人生活小节又在法律上成为“毫无人性”与“叛离社会”等判语的根据,
而这些结论与判语又导致对这个小职员进行了“罪不可恕”的严厉惩罚,不仅是判处他死刑,而且是“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他死刑。
这样一个司法逻辑与推理的怪圈就像一大堆软软的绳索把可怜的默尔索捆得无法动弹、听任宰割,成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与开明的司法程序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