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永恒的,也是公平的,更是客观而不可更改的,它不会因为你喜欢而多给予你一些,也不会因为你不喜欢而少给予你一点。不管你过去一年的人生经历如何,2018已经成为过去式,如果再提2018年的事件,那只能是回味。2019,新的一年已经快步的走来,是热烈拥抱或是满怀期待,是我们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欢迎或不欢迎的问题。
大年初一第一天早上,拜完年后,独自走出家门,沐浴朝阳的霞光一路走向淮河岸边,淮河!千百年来养育着淮河两岸的儿女们生生不息,谱写一曲曲精彩而壮烈的历史篇章,形成独特淮河两岸文明与文化。诸如“走千走万,离不开淮河两岸”等~
站在岸边,遥望一河春水向东流的淮河水,遥想1000多年前的那场“淝水之战”,顿时间,这河水并立马增添了几分灵气和神秘,“淝水之战”是中国以少胜多经典之中的经典,经典到什么程度呢?战争双方的人数对比是100万对8000啊!前秦,是南北朝期间最强盛的一个朝代之一。符坚也算是一个明君,100万对阵8000,对于这样不对称的战争,如果我们用“稳操胜券”,不会有任何人有异议,所以当初符坚发出“投鞭断流”的感慨完全只是抒发一下情怀而已,绝不会成为后人笑话他的笑资。当然,我们也没有资格笑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符坚说我们100万军队就是把我们的马鞭投到淮河里,河水都是被截断而不流动了,那南晋还凭啥与我们对阵呢?如果不是后面的历史,如果后面的历史不是真的,如果的如果,相信所有人都会认为南晋必被符坚灭亡,强大的中国必将早日结束300多年的南北朝对峙时间……而历史往往与我们想的不一样,历史也往往在不经意中拐一个弯。或者我们反过来说:正因为300多年的南北朝对峙与相互竞争的长期酝酿才迎来后面久违的强大的唐朝!
每次读到这段历史,我总是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历史会不会是骗我们的?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偏多。按照任何逻辑思维,8000人与100万打,110人打一个人,还输了,输的一塌糊涂,怎么可能?怎么能相信?……
后来特意读了一点战争论,战争不是以人多少来决定的,需要从天时,地利人和到后来的武器等诸多因素来决定的,但还是没有整明白,因为论天时,地利人和等都是前秦好的多的多,符坚不仅仅是一个明君,还是中国古代帝王中为数不多的仁慈之君,也是化敌为友做的最好的帝王,这才造就他的帝国强盛的主要原因。也会让他有底气来找南晋决战,来一统天下,建立类似秦朝的伟大帝国。
如果说以上这些都不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那一定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抛开前秦,我们再看看战争的另一方一个重要人物-谢安。也许通过一些细节能给我们很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1、战争来临的时候他做了什么?
2、战争发生的时候他在做什么?
3、战争结束后他的表现
首先,在战争来临前很长时间里,谢安采用一系列手段逼桓冲退让:推太后临朝,把桓冲的势力排挤出朝廷;然后桓冲被迫让出扬州,谢安再以朱序刺兖州。朱序虽然忠于朝廷,但他是桓温故吏,所以桓冲可以接受;接着,桓豁死了,桓冲必须自己回镇荆州,谢安于是又趁机把桓冲势力逼出徐州,代之以太原王氏的王蕴;再以桓伊为豫州刺史,桓伊虽与桓温兄弟同族,但血缘疏远,同样是桓谢两家都能接受的人选。
桓冲返回上游,下游与朝廷全归了谢安,桓冲乐见于桓氏势力连成一片。虽然很难说谢安的心思是什么,阴暗点想是虽然看起来桓氏的势力连贯在了一起,但未必不是想让桓冲直接去跟苻天王对砍,以桓氏门阀的力量去扛苻天王。光明点是,朝臣之中最具才干的将领无过于桓冲,回到皆是桓氏故吏经营已久的上游,也比朝廷安插人更能充分发挥作用,巩固上游,对抗江北。
同时,谢安组建了北府兵。谢安命侄子谢玄在京口广陵募骁勇之士,得刘牢之、诸葛侃等人,以旧北府再加上徐兖流民为基础组建了新北府军。自此,兵权入谢氏之手,桓谢两阀上下对峙。当然,桓冲虽然对谢安步步退让,让扬之荆,但还是保住了桓氏的基业,如江州刺史之争,谢安即避让桓冲,还是维持了平衡。苻天王群臣议论是否伐晋时,左仆射权翼就称:谢安、桓冲,江表伟才。
也正是在谢安的政治手腕下,逼桓冲退让,使得下游朝廷拥有了足够的实力,不再出现一家独大的门阀威逼朝廷。同时又不过分逼迫桓冲,直接酿成苏峻之乱一样的内战,使得桓谢两氏和睦携手,没有激化矛盾,稳定了内部的政治局面,分别在上游下游各拥强兵对抗前秦,从而奠定了淝水之战的基础。
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未雨绸缪,精心准备。再说的阴暗一点即我们的委员长也说过的“攘外必先安内”。委员长是说了再做,谢安是只做不说。只能说高,高,实在是高!
2、当战争发生的时候,敌我双方在激烈搏杀,我们的主角一直在下棋,而且命令一般人人不得入内打扰!当最后一份最重要情报传进来,说胜利了,他同样只是瞄了一眼没有细看,还在下棋,最后棋还赢了!这是一种什么情怀或具有什么精神才能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口做到内心如此的淡定与从容?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时”一直很喜欢这首诗,但要问为啥喜欢?除了一些文字表面上的东西还真说不上来!但这一刻似乎明白了很多。相信作者与我们在这一刻都被这种人格魅力所深深震撼!需要多少年的或几辈的修炼才能出来的境界:淡定与从容!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大凡做到的都是千古圣人;比如北宋时期的寇准,当辽国大举南下的时候,寇准逼真宗御驾亲征的时候,就把皇帝和自己的行宫设置在最前沿,寇准自己灯火通明,通宵达旦!最后战争的结局也是赢了,为自己留得千古圣人之美名。
但我们凡人往往为一点点小事都会心烦意乱,谋划再好的大局也会因为一点意外而打乱以至于全盘皆输。易经有一个成语叫“师忧乐比”,其实是告诉我们要与自己比,比昨天的自己,是否在进步?但我们往往弄反了,经常与别人比,而且依照自己的标准来比,而且是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这样比来比去不断丝毫不能进步,反而增添无尽的烦扰,内心岂能得到一丝一毫的淡定!
记得以前走路,大凡看到捷径总想走捷径,或即使没有捷径,都想自己找出捷径出来,并还以此为荣。人生如走路,哪来的什么捷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脚印踏实如何都将成为你人生的修行!“宝剑锋自磨砺出”唯有经过千锤百炼的每一个步骤捶打后才能成为“宝剑”
3、当战争以胜利而结束了,谢安说了什么了呢?“吾知我侄能胜,牢之必胜”,什么意思呢?战争胜利主要是你们前方将士功劳,我的侄子谢玄等指挥的好,刘牢之等将士能打,没有我谢安啥事,功劳全部是你们的,我啥也没干,只是下了几盘棋而已。
易经64卦,所有的卦都会有吉有凶,只是指导我们如何趋吉避凶,但有一卦除外,那就是“谦”卦!只有吉没有凶!!同时历史并不会谢安的谦虚而忘记了他,相反,所有的历史都“淝水之战”主角永远定格于谢安!
The end
随笔就是想到哪写到哪,毫无章法与逻辑,请诸君莫笑哈!错误之处肯定多多,请见谅哈“满纸荒唐言,看得有点累,作者水平低,无需解其味”~盗版改编曹大人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