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的真快。转眼间,我的心理学课已经中断学习两个多星期了。在感叹时间过得快的同时,也有一种因未能持续做一件事,而带来深深的负罪感 。
其实,从去年开始,我一直在为一句话激励着自己:即便做的不好,也要持续做下去。
在成长的路上,最重要的问题,可能不是出在你有没有方法?有没有方向?会不会做上。而是,当你具备所有的时候,却没有持续做下去。即尴尬又无奈。
或许,能找出很多不做这件事情的理由,然而,拍着良心问自己,难道真的挤不出这20分钟的学习时间吗?究竟自己是真忙?还是用忙作为借口,来逃避持续学习这件事呢?
我想后者的因素占比更大吧!
虽然在持续做的时候,未能感觉到明显进步。但在未持续的这段时间内,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退步,甚至退到了无知的境地。
还好,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还有机会纠正错误,今天重新把心理学课再捡起来,争取一鼓作气,完成本次课程的学习。
这次我们要,弄清楚自尊和自尊心这两个概念。
1.网上有很多关于自尊和自尊心的解读,不过在青音姐看来,这些都是瞎掰,灌鸡汤。
2.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因为学了几个心理学概念,就盲目的套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正所谓“君子不器”。
我们不要盲目的给自己贴标签,也不要给别人贴标签。而是要更多的看到每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情绪流动,自己来帮助自己成长。
3.在自尊的定义中,有一个很通俗的概念:说自尊也称为自尊心或者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的自我评价的原因,自尊还包括,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的尊重的期望。
4.当我们听到比较的时候,一定要高度警觉,因为比较是一个大坑。
5.那自尊更准确的定义是什么呢?
所谓自尊,就是自我价值感,是自己对自己的综合价值的肯定。
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受到社会的比较,他人的评价,以及自己做事成败的自我肯定的影响。
想想看,如果一个人不被集体、社会和他人暂时的尊重,也就是说,他很可能偶尔被群体排斥,可能偶尔没有被群体所接纳,那么他就没有自尊了吗?
恰恰相反,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高自尊的人是不跟别人比的。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成长就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6.最后的结论:
自尊就是自我价值感,是自己对自己价值的肯定;
自尊心是要求外界给予自己尊重的强烈期待。
也就是说,自尊是自己给自己的,但是自尊心,是要求外界如何对待自己。
所以,在生活中,那些自尊心强的人。会活得特别的拧巴,因为他迫切的要求外界,给自己强烈的尊重。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都特别在意自尊心这个东西。并且很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有时候真的能达到,别人的一个眼神就能伤害到自己。
我以为,那是别人在侵犯自己的自尊,以为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现在才突然明白过来,那不是自尊收到伤害,而是自尊心在作祟。
而真正的自尊,是没有任何人可以伤害得到的,可见概念清晰是多么的重要。
7.在最后,青音姐说了这么一段话,也是本节课程的核心(值得慢慢品味):
人因为觉得自己有价值,进而产生自尊,这种感受或许最初会依靠外界的肯定和比较,比如说我们青春期的时候,那个阶段,我们是迫切的需要依靠外界的肯定和比较的。但是,随着心灵的成长,渐渐我们不再依赖于任何外界的任何评价,也都不会损害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评价,这才叫自尊。
而自尊心正相反,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凭借自己怎么努力,都依然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因而,对来自他人的尊重会格外的敏感,得不到的时候,常常感到十分的愤怒和恐惧,处于极度自我保护的易激怒的状态。
所以,自尊越低,自尊心越高;自尊越弱,自尊心越强。
总结:
弄清楚自尊和自尊心,还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还要弄明白,自尊是从何而来?自尊心太强的表现以及危害?并且,如何去改变,建立自己的自尊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