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读了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在20世纪末,由美国学术界权威评选的百部最优秀英文小说里,此书排名第二。记得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也大加赞赏过此书。
单看书中的情节,这不过是个幻灭的爱情故事。一个穷小子爱上了一名大家闺秀,最终痴心错付。
盖茨比,本书的男主人公,出身贫寒,但从小勤奋自律,有远大梦想。他为军队效力阶段爱上了美貌的富家千金黛西,黛西也对他情有独钟。当他戴着军功勋章从一战战场归来时,黛西已经嫁给了粗鲁富有的纨绔子弟汤姆。
深陷爱情幻梦的盖茨比,铤而走险从事违禁售卖酒精的生意,迅速积累财富成为百万富翁。他在黛西家对面海湾买下一栋豪华别墅。每个周末府上灯火通明,宾朋满座。众人纵情享乐,奢靡至极。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黛西的注意,挽回失去的爱情。
他们通过中间人牵线终于相会。但黛西早已不是往日的黛西。她世故做作,执着于地位和金钱。盖茨比希望黛西离婚和自己长相厮守,但黛西不过将两人的暧昧关系当成一种刺激。一次黛西在心烦意乱的状态下开车撞死了丈夫的情妇。汤姆嫁祸于盖茨比,盖茨比成了替罪羊被死者的丈夫枪杀。人们为盖茨比举办葬礼时,黛西和丈夫却早已在去欧洲旅行的路上。
看完书后,我为盖茨比的命运扼腕叹息。这个痴情男人,为爱倾其所有,竟然换得如此悲情的结局。当我结合书的时代背景,细细咀嚼后,终于读懂了这份爱情幻灭的原因,也懂得了作者描述这个故事背后的深意。
故事的时代背景为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爵士时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到美国经济大溃败之前的1929年这10年。一战后美国大发战争财,政府实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当时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全民疯狂追逐物质财富,消费享乐主义盛行。人人沉浸于纸醉金迷,夜夜笙歌。成为一名有钱人,就是当时底层人民追逐的“美国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作家菲茨杰拉德,以旁观者的清醒和敏锐,对美国这一阶段的历史进行了焦虑的叙述。他通过描写一个爱情故事的幻灭,隐喻着“美国梦”的破碎。文中第一人称叙述者尼克的所思所想,就代表着作者的心声。
“美国梦”一直是美利坚民族的理想和追求,本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当金钱代表一切时,这种失去精神价值的梦想,终究是海市蜃楼,终将走向幻灭。
黛西的外表靓丽迷人,但内心空虚,自私浅薄。她对财富地位的热爱,远胜过对爱情的追求。她的想法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她这个人的整体形象也等同于一个华而不实、冷酷无情的物质“美国梦”。
很多青年对黛西的外表无限倾心,尤其是盖茨比疯狂执着的追求,暗喻着人们对物质“美国梦”的无限向往。
盖茨比虽然拥有了财富,但因当时森严的阶级观念,让他仍然深感自卑,难以融入上流社会,并受到上流社会的欺压。这种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冷漠寡情和失去诚信良知的道德观,严重扭曲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美国梦”必定是短视和没有延续力的梦想。
对待爱情真诚浪漫的盖茨比,不顾残酷的现实,一味沉溺在自己的梦想里,注定以失败告终。他的死亡,暗示了当代美国青年人盲目追求梦想的破灭。
文中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被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出现了三次,象征着盖茨比的梦想由渴望到破灭的过程。
富得流油的“爵士时代”持续了10年。全民对财富的疯狂追逐,引发股票崩盘、银行倒闭,导致1929年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上千万美国人失去工作,流落街头。
人们的财富幻梦被击个粉碎,应验了菲茨杰拉德的预言。正如同书中的最后一句,作者悲伤地写道:“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
出版此书时,菲茨杰拉德不过29岁。他难能可贵的拥有了超脱于这个年代桎梏的视角,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对大兴其时的“美国梦”进行了批判而非歌颂。
我想,正是这种批判精神,让这本书历经百年而不衰,成为经典永流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