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遇到的人
他应该算是一个可写的
是去宜兴的时候认识的
也不能说是认识的
我至今还是不知道他本名的
只是以微信昵称代替
他大概也也只知道朋友们叫我大圆
我本是去找一位在景区工作的朋友玩儿
但是由于朋友忙着组织活动
人生地不熟我也帮不上什么忙
把景区逛完了就有些闲得慌
朋友说附近景区也在举办汉服活动
有兴趣可以去逛逛
但一个人去委实无聊
(主要怕迷路,已经算是在山里了)
就想找人一起
他大概是活动主办方的一个朋友
得知这边做活动过来捧场
之前在化妆间聊过几句
感觉他这人还挺有趣的
又是本地人
可能比较熟悉环境
就随口问了他要不要去附近的景区
他刚好也无事可做
也没去过那个景区
就结伴一起去了
因为是汉服文化节
我俩就都穿着汉服
都是白色
我的是租来的
好像是吃过午饭去的
那一下午真是曲折得很
好容易进了景区了
又被拍景区宣传片的工作人员拉来采访
并被跟拍了一路
也算是被领着逛完了景区
也许是因为没有单独逛
摄像大哥和采访的小姐姐人又非常nice
那天下午就仿佛带了滤镜
愉悦的心情虚幻得真实
后来被剪进景区宣传片都是后话
于我这本是一段十分愉快的旅程
暂时放下了繁杂的工作
见到了许久未谋面的好友
认识了几位有趣的新朋友
给本来平淡的生活主旋律算是添了一段伴奏
但伴奏若过分沉冗或循环重复
总归会归于平淡
所以他后来的告白就显得冗长且单薄
其实那天下午愉快的行程之后
回到朋友工作的地方
大家寒暄一阵准备要分别的时候
我是感受到了他别扭的变化
但自己心里清醒地知道
我和他之间什么都不会发生
我回到上海
生活又回归了主旋律
他非要用几条编辑得莫名的微信
戳破这本就美丽得易碎的萍水相逢
我是相信一见钟情的
我甚至是一见钟情虔诚的“信徒”
但在我觉得
那是于双方的
而不是也不应该是任何一方的一厢情愿
也并不相信一个像我这样的人
在心里已经给这个人定义为朋友之后
日久会生情
我拒绝得果断让朋友不理解
平时我们聊天
她也开玩笑地劝过我很多次
什么相处了才能知道合不合适啊
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啊
可以试一下啊之类的
我向来不太善于被说服的
时间也就一天天过去
他会发微信给我
像是汇报行踪一样
我会觉得收到消息不回复似乎不礼貌
也会回复消息
只是有时候不及时
我确实对别人的生活的零碎
不是那么地感兴趣
再加上工作是真的忙经常需要加班
到后来信息回得也就越来越少了
再后来十一小长假
他说要来上海
我也就有义务带着去逛一逛
单独的相处
仿佛更能照应出对一个人的喜恶
你不说话 他不说话
就没有人说话
继而就会心生尴尬
那一天
是我觉得上海最阴郁的一天
路边的梧桐也显得沉闷
即使微风徐徐 太阳高悬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因为没有任何结果
在上海逛完后
我们就没有再联系过
他终归不如自己想象中的英明且富有诗意
在他的清高的衬托下
上海古色古香的房子巷子
仿佛是一种耻辱
因为 “我不喜欢上海,但我喜欢这里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