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我们已经分析过,商品的价值是由认同价值决定的,认同价值不等于实际劳动价值,且认同价值始终大于实际劳动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认同价值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同价值中与实际劳动价值相匹配的那部分,称为劳动认同价值;
第二部分是认同价值中超过劳动价值的部分,称为附加认同价值;
那么商品价值就可以表示为:
认同价值=劳动认同价值+附加认同价值。
劳动认同价值
劳动认同价值仍然不是实际的劳动价值,它是指在消费者对生产过程的判断与实际生产情况相一致的时候,消费者想象出来的劳动价值;也就是说此时消费者没有被资本家欺骗,附加认同价值为零;
现实情况中,消费者不被“欺骗”几乎是不可能的,资本家或多或少会夸大商品的劳动量;
劳动认同价值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商品价值,同时劳动价值又是现实中商品的底限价值,因为商品最终成交的价值绝不会低于劳动认同价值;因此将劳动认同价值从商品价值中独立出来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劳动认同价值是一个固定的价值量,它与市场无关,与供需无关,只与生产过程有关;但正如我们上篇中分析的,它不一定等于实际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量,而是来自人们对生产中劳动量的想象,是一种抽象价值量,用一定量统一的货币数值表示。
对于劳动认同价值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采用《资本论》中的内容,因为《资本论》所提到的“劳动价值”其实就是劳动认同价值,《资本论》描述的就是理想状态下的资本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
《资本论》中采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描述虽然不准确,但是并不影响最终的结论;
只不过劳动价值的平均化处理直接消除了劳动性质的差异,也消除了劳动力之间的差异;但实际上劳动性质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的,《资本论》中将劳动性质的差异定义为只有简单和复杂的区别,这对于描述劳动性质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这直接导致我们无法解释为何脑力劳动价值远远高于体力劳动,无法解释服务价值的存在(《资本论》认为服务不创造价值!),更无法解释内容经济时代,诸如短视频之类的内容价值从何而来。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劳动认同价值!
劳动认同系数
在上一篇中猎人和邻居的例子中,其实是忽略了劳动性质的差异的,但实际上捕猎野兽需要的劳动远远比砍柴需要的劳动复杂的多,砍柴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任何人身体健全的成年人都可以做,但是捕猎不行,更何况是一头凶猛的野猪。
捕猎需要专门的工具,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甚至需要一定的运气,还要承担和野猪搏斗可能受伤的风险,因此捕猎付出的劳动显然比砍柴付出的劳动价值更高;
这种劳动价值的差异与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无关,这种差异是由劳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用难度系数来表示这种性质,捕猎的难度系数比砍柴的难度系数要高;
那么野猪的价值就可以表示为:
劳动价值=劳动强度*劳动时间*难度系数;
加入难度系数的概念并不会改变劳动价值是认同价值的本质,因为每个人对难度系数都有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同样是以自身为参考得出来的;
假设捕猎野猪的难度系数是砍柴难度系数的2倍,只要猎人和邻居对捕猎和砍柴的认识是一致的,那么不管是在猎人眼中还是在邻居严重,捕猎野猪的难度系数都是砍柴的2倍;
所以可以发现,难度系数也具有认同的性质;也许猎人和邻居因身体和经验的差异,导致他们实际获得野猪的难度是不一样的,但是依然都会得出捕猎野猪的难度系数是砍柴2倍这个结论;
当我们把货币加入进来之后,难度系数也会同认同价值一样,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种认识虽然对于每个个体会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他们人们对劳动难度的认识是一致的,那么难度系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必然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商品换取货币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表示难度系数之间的等价关系。
假设砍柴难度系数为1,捕猎野猪系数为2,如果猎人劳动时间平摊在一条猪腿上是一个小时,砍一担木柴花费一个小时,劳动强度一致,那么:
1条猪腿=1小时劳动*2,
1担木柴=1小时劳动*1,
那么猎人得出猪腿和木柴的等价关系为,1条猪腿=2担木柴;
如果邻居劳动效率是猎人一半,那么劳动时间平摊在一条猪腿上是2个小时,砍一担木柴花费2个小时,劳动强度一致,则:
1条猪腿=2小时劳动*2,
1担木柴=2小时劳动*1,
邻居得出猪腿和木柴的等价关系为,1条猪腿=2担木柴;
两个人得出的结论仍然是一致的;
加入货币之后,假设一条猪腿的认同价值为100元,那么可以得出结论:
1条猪腿=2担木柴=100元;
打猎1小时=砍柴2小时=100元(猎人),
打猎2小时=砍柴4小时=100元(邻居);(两人劳动时间的差异是由个体劳动能力差异造成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对于猎人而言,打猎一小时可以获得100元,但是砍柴1小时只能获得50元(砍柴2小时=100元);
同样的劳动量,劳动价值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劳动难度系数造成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难度系数与劳动力本身的差异无关,它只与劳动本身的性质有关,就像打猎难度系数是砍柴的两倍,那么不管是谁来,难度都是两倍,最终付出的劳动也是两倍。
当认同价值形成统一之后,劳动难度系数也就形成了统一;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开始独立成为一个个职业,一个个工作岗位,此时用再用难度系数这个词来描述不同职业的差异是不够准确的。(难度这个词用来描述劳动差异本身就不够准确,之所以使用是为了更容易理解!)
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职业,除了工作难度的因素外,还有更多的因素会影响这个职业的价值,比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风险、文化偏好等,教师这个职业价值就很高,这种价值更多的是由社会对于教师群体较为尊重的因素决定的。
因此当人们对劳动的性质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之后,我们可以使用劳动认同系数来表示劳动的性质;
那么:
劳动价值=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认同系数;
此处的“劳动强度*劳动时间”是具体的量,不同的人,因劳动能力差异,具有不同的劳动量;因此这里的劳动价值表示的是某个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
确定劳动认同系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它是劳动性质决定的;生产不同的产品需要付出不同的劳动,有的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有的是复杂的技术劳动,有的是脑力劳动;有的安全,有的危险;
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劳动认同系数;并且这些因素很难进行对比,也就很难建立数量关系;但是我们可以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估算它!
劳动认同系数具有社会性,它的高低会影响人们从事这项劳动的意愿,这就导致能够胜任的人数是不同的;系数越高的工作能够胜任的人数越少,系数越低的工作能够胜任的人数越多;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总人数与能够胜任人数的比值来估算劳动认同系数;
(可以理解为供需关系,但是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供需决定了认同系数的大小,而是认同系数的大小决定了供需!)
那么某种劳动的认同系数就可以表示为:
劳动认同系数=总劳动人数/胜任人数;
总劳动人数不是总人数,比如老人、小孩、伤残等暂时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在计算范围之内;胜任人数也不是正在从事这项劳动的人,而是有意愿并且能够胜任这项劳动的人;
从上式可以看出,劳动认同系数>=1;
当一项劳动每个劳动者都能够胜任的话,那么此时的劳动认同系数为1;
这种劳动是最简单的最基础的体力劳动,不需要消耗多少体力,也不需要花费多少脑筋;这也是《资本论》中所指的无差别劳动,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基础劳动认同价值;
一种职业能够胜任的人数越少,它的劳动认同系数也就越高,劳动价值也就越高;当某种职业整个社会只有一个人能够胜任的时候,劳动认同系数达到最大值,这种职业认同价值也达到最高值,比如一国领袖!
基础劳动认同价值也是一种认同价值,是一个社会对最简单的最基础的劳动形成共识,这种工作没有难度,只要是正常人都能做;
基础劳动认同价值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它与生产力有关,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时代,基础劳动可能是简单的农业劳动,在工业时代,则可能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劳动;
那么劳动认同价值又可以表示为:
劳动认同价值=基础劳动价值*劳动认同系数;
此处的劳动认同价值不再是独立的劳动价值,而是一种社会价值,它与劳动者是谁无关,只与劳动本身的性质有关;
劳动的种类表示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因此劳动认同系数也可以称为职业认同系数,或者叫岗位认同系数;劳动认同价值也可以称为职业认同价值,或者岗位认同价值,表示的是职业、岗位价值的高低。
现实生活中,职业价值的高低可以通过工资差异直观的看出来,工资就表现出认同价值的性质;同一个社会里同一工作岗位工资会表现出一致的性质,比如流水线工人,全国各地工资都差不多,局部存在区别不影响这种一致性;
工资的一致性并不意味了同一个流水线上每个工人收入一样,我们以计件工资为例,手脚快的人效率高,同样的时间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收入也就自然更高;这种收入的差异是由于个体的劳动能力差异带来的,并不会改变劳动认同价值,一件商品并不会因为生产它的这个人效率更高而卖出更高的价格。
需要注意的是工资的大小并不等于劳动认同价值,劳动认同价值是劳动者创造出的全部价值,劳动者会受到资本家的剥削,最终得到的只是必要劳动价值;关于工资和劳动认同价值的关系我们可以直接使用《资本论》的结论;
剩余价值=劳动认同价值-必要劳动价值(工资),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价值(工资),
劳动认同价值=必要劳动价值(工资)(1+1/剩余价值率);
同一个社会会形成统一的剩余价值率,因此劳动认同价值虽然不等于工资,但是两者之间保持着稳定的数量关系(1+1/剩余价值率);
因此,虽然因为附加认同价值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通过商品的价值来确定劳动认同价值,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岗位工资的数量关系来大致确定劳动认同系数的大小。
劳动认同系数是造成劳动者社会地位低下的根源,但这不是劳动者造成的,而是资本造成的;对于资本而言,更倾向于将复杂的劳动拆解成简单的体力劳动,降低劳动认同系数,从而降低需要支付的工资,这样一来也降低了劳动认同价值。
劳动者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会主动向劳动认同系数更高的职业转移,这种转移过程需要耗费更多的学习时间;当劳动者往某个系数较高的职业聚集的时候,胜任人数增加,会导致这个职业劳动认同系数下降,最终会导致劳动认同系数整体下降一个档次;表现结果就是,劳动者们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是收入却越来越低。(学历贬值,内卷)
劳动者认同价值与劳动者认同系数
首先要说明,劳动者认同价值不是劳动认同价值;劳动者认同系数也不是劳动认同系数!
劳动者认同价值表示的是劳动者自身的价值,与劳动能力无关,与劳动内容无关,只与劳动者本人有关,是由劳动者本人的特质决定的,这种性质可能是外貌、才华、性格等等特质。
在大工业生产制度下讨论劳动者认同价值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于商品而言,消费者关注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至于商品具体是那个劳动者生产的,消费者并不关心。
但是如果某种商品的价值是与生产者个人绑定的,那么劳动者认同价值就具有的现实意义;
劳动者认同价值在艺术品上表现的尤其明显;艺术品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它自身的价值,往往还取决于它的创作者是谁;同样的作品,挂上不同的创作者名字,可以卖出不同的价格;
即使是同一件作品,在它的创作者不同的时期也可以卖出不同的价格;比如梵高出名前,他的画没人愿意买,但是梵高出名后,他的画卖出了天价!
《资本论》中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物化在商品中,所以劳动价值必须具有实物形态,如果一项劳动不能创造或者改变商品的实物形态,那么这项劳动就不能创造价值;
在论述服务是否具有价值的时候,《资本论》认为理发师提供的服务能创造价值,因为发型的改变算是一种特殊的实物形态,但是律师提供的服务不创造价值,因为律师的服务没有任何实物形态。(《资本论》第三卷,恩格斯编写时马克思已经逝世,很难判断是不是马克思真实的意思!)
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整个过程是连续的,如果缺失了价值凝结这个过程,整个逻辑体系就会崩塌,因此必然得出劳动价值必须具有实物形态这个结论。
《资本论》这个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
我们现在用认同价值的观点重新看待价值形成的过程,商品的价值是由认同价值的决定的,认同价值是基于对生产过程的想象,至于生产过程是否真实发生,并不影响想象的过程,即使没有生产过程,比如你具有超能力,商品是你直接变出来的,它仍然具有同类商品的价值;
所以有没有实际的价值凝结过程不重要,不影响商品最终的价值;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劳动价值即使不凝结在某种固定的实物形态中,人们仍然是可以想象出劳动的价值的,也就是说劳动价值可以脱离实物形态,单独存在!
当某种劳动没有实物形态,不再凝结在某种固定的实物形态的时候,它就不再是商品,而是表现为其他的形式;
劳动价值最终的形态,因它满足人类不同的需求,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在我们当前的社会经济形态中,主要表现为服务!
有的人把服务称为特殊的商品,严格来说服务不是商品,服务提供的劳动没有实物形态,最关键的是服务包含的劳动价值与劳动者是相互绑定的,不同的劳动者,提供同样的服务,会获得不同的认同价值。
我们以某种特殊的服务为例,服务者的容貌往往决定了服务的价格,即使服务的内容是一样的,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但是最终的认同价值就是不一样的,消费者往往支付的价格是不同的。
这种认同价值的差异并不是劳动认同价值带来的,因为都是同样的劳动,劳动认同价值是一样的;这种差异是劳动者本身的性质带来的,假设我们把这种性质用劳动者认同系数来表示,那么:
劳动者认同价值=劳动认同价值*劳动者认同系数;
劳动者认同系数与劳动认同系数是两回事,为了更容易区分,在比较时可以使用职业认同系数来代替劳动认同系数;
职业认同系数表示的是某个职业的价值系数,它与劳动者的差异无关,是由职业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劳动者认同系数则表示的是某个人的价值系数,是由劳动者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工作的内容无关,但是跟职业本身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不同的职业对劳动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例如有的服务看重长相,有的服务看重学历文凭,这与服务本身的性质有关。
确定劳动者认同系数的大小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情,因为它是由个人本身决定的,一个人能够获得多高的认同系数,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有时候也要看运气;而且一个人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往往会存在不同的认同系数,比如一个画家,他什么时候能出名,谁也说不准。
还有一个问题是,就算是对同一个人,不同的人也会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的喜欢高的,有的喜欢娇小的,有的喜欢胖的,有的喜欢瘦的;
因此想要通过观察某个人本身来确定他在某个行业具体的劳动者认同系数,甚至是预测他未来的认同系数,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劳动者认同系数也会存在统一的趋势,因为虽然每个人喜好不一致,但同一个项服务,消费者对服务人员的偏好总体上是一致的。
本文结束!喜欢的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