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蚕桑业十分发达,当时不仅有“环庐树桑”式的小规模经营,而且还出现了“千亩桑麻”式的大面积种植。汉代蚕桑业的区域也很广泛,在南至海南岛北到内蒙古、西至新疆、东到齐鲁的广大地区内均有蚕桑业。特别是在黄河流域的齐鲁冀豫地区,蚕桑业更为发达和普遍。司马迁说:“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
班固称之为“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戴衣履天下。”.齐地出产的丝织品,有产于定陶的,《盐铁论·本议篇》有“齐陶之缣”之语,有产于临淄的,因服官设在临淄,有产于任城亢父县的,《流沙坠简考释》释二第44页有任城缣字云:“任城国亢父缣一匹,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重二十五两,直钱六百十八。”证明东汉时期亢父一带出产丝织品。除齐鲁外,还有以陈留郡襄邑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及关中地区。襄邑出美锦,《范子计然书》卷下云:“锦大丈出陈留”,《说文》日:“锦,襄邑织文也。”襄邑锦与齐鲁的罗纨绮缟齐名,历好几个世纪而不衰,至汉未曹魏时犹负盛名。晋左思《魏都赋》有“锦绣襄邑,罗绮朝歌”之语,说明朝歌之罗绮也相当有名。诗人张说在《邺都引》一诗中说:“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汉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这里的“邺都”,即曹魏建都之邺(今河南省安阳市北),诗中形容当时该地桑榆无边无际,一派繁荣景象。《三国志》载:曹魏未年太行河山野王县(今河南省沁阳县)有桑园数百顷。河内也出产丝织品。《居延汉简释文》卷三有简文日:“河内廿两帛八匹三尺四寸大半寸,二干九百七十八。”此外,三辅也是丝织品的产地,《范子计然书》卷下云:“白素出三辅,匹八百。”河北地区当时亦有蚕桑业。
《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引《东观汉记》曰:“马援行塞障,到右北平,诏书赐援巨鹿缣三百匹。”东汉末年曹操初定河北,为了表示与袁氏横征暴敛有所区别,乃下令:“其收田税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曹植《艳歌》一诗写道:“出自蓟北门,遥望胡池桑,枝枝自相直,叶叶自相当。”足见当时蚕桑业之盛。随着蚕桑业的发展,蚕桑区域也不断向北向西扩展。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有采桑图,表明当地田庄中有采蚕桑业。甘肃嘉峪关汉晋墓出土的画像砖中,也有不少画面反映出有关蚕桑的内容。可知在一些新开辟的农业区域内,桑麻种植业和谷物种植业同样得到发展。陈直先生在《两汉经济史资料论丛》中引《西域考古记》,可说明汉代养蚕法已传入新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