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冷血》的那一刻我思绪万千,平复了一下心情之后,却发现不知该如何讲述。
“霍尔科姆村坐落于堪萨斯州西部高耸的麦田高地上,是一个偏僻的地方,被其他堪萨斯人称为’那边’。” 这本卡波特本人称之为“Non-fiction Novel”的作品在这样一句描写中拉开帷幕。整书记录了堪萨斯富农克拉特全家四口被杀害一案,从案发到侦破再到凶手被执行死刑的全过程,从内容上来说,这并不是一本会令人愉快的小说。
从第一章起,卡波特就以交叉叙述的方式,从受害人(后期是受害人家属及亲友)和凶手两个视角逐步开始还原案件。相较其他纪实文学,这种方式让人更多也更详细的了解到了凶手一方的背景、情绪和心理状态,我想这大概是为什么多数评论都认为《冷血》中流露了卡波特对凶手(主要是其中的佩里)的怜悯。尽管在后来的资料查阅和电影《卡波特》中,都能感受到卡波特很显然对凶犯佩里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同情,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一表现在行文中并不明显,总体来看,卡波特还是公正并带着一定的距离感在进行写作的。在1957年(当时《蒂梵尼的早餐》还未出版)的《巴黎评论》访谈中,卡波特曾经说到“如果感情用事,我会失去写作的控制力,我必须先将情感耗尽,然后才觉得自己冷静得足以分析并使之形象化”,“任何艺术形态的最高强度都是由一副深思熟虑、坚定冷静的头脑来实现的”,我觉得在《冷血》中,他依然较好的保持了这个特点。
熟悉《冷血》写作过程的人都知道,在罪犯被捉拿归案后,卡波特和其中一位罪犯佩里有频繁的面谈和书信往来。因此,在《冷血》中,对作为凶手之一的佩里·史密斯,有浓墨重彩的描写,包括对他原话的引用,对他日记信件的选摘和他心理活动的详细描述。佩里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着重打量的角色。他的同伙迪克,在开头部分对他有着这样的印象,“一个天生的杀手——头脑绝对冷静,但却毫无怜悯之心,不管有没有动机,都可以实施最冷酷的致命打击”,卡波特在之后对案发现场的描述,很容易让人感到迪克的印象精准的概括了佩里的性格,可我却觉得,与其说这是佩里的性格,倒不如说这是佩里想展现给别人的性格,一种引起重视、展现男子气概的方式。之后,卡波特又借警长夫人之口对佩里给人的印象进行了另一个角度的描写,“神情傲慢、冷酷,但也不完全如此,脸上似乎还带着点儿独特的优雅:嘴唇和鼻子看起来都很漂亮,她认为那双眼睛相当美,朦胧而梦幻,像电影明星般,很敏感,又有点凶恶。” 然而对佩里其人最震撼人心的表述出自他本人之口:“我的人性只够怜悯我自己。” 卡波特本人应当是相信佩里人性中依旧具有善性的一面,从他们能不断上诉推迟死刑来看,当年这么相信的肯定亦不止卡波特一人。如果你读到副局长坎耶的太太对佩里那段温情满满的描述,也许你也很难不对佩里产生同情,当受害人死亡的阴影渐渐过去,眼前活人可能面临消逝的命运会更让人觉得于心不忍,然而事实是,犯罪天才往往都会展现出一种与冷酷暴行完全相悖的敏感柔弱,有时残暴和魅力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可以奇妙的统一。当陪审团宣布他们商议的结果是死刑后,法官宣布押犯人退场,“走到门口时,史密斯(佩里)对希科克(迪克)说:’陪审员的胆子还真不小啊!’两人同时放声大笑”,这其中表现出的对生命的漠视,让我震惊,甚至有些唾弃自己之前心底对佩里的一丝悲悯。那一刻,我想到了很久之前读过的一篇关于死刑的文章。死刑是否应该被废除一直是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我从来不敢对此发表见解,因为我是一个信奉法律至上同时又无法完全消除内心悲天悯人情怀的凡人,但我记得那篇文章说,“死刑存在,是因为有些人犯下的罪恶不配用时间来偿还”,文中也提到,很多罪犯伏法后毫无悔意,“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会了解生命的尊严及意义”。可能吧,佩里在被送上绞架后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也许为我所作所为道歉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不合适的,但我还是要这样做。我愿意认错。” 至于这句话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还是他对世界最后的轻蔑,我们永远也没机会验证了。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坏人和好人,有的只是做错事的人,遗憾的是,不是所有错事都能被原谅,也不是所有错事,都值得被原谅。神并不存在,这里没有救赎。
书中还有一个让我难以释怀的情节,那是佩里和迪克被缉拿后,押送回堪萨斯的那个夜晚。卡波特是这样描写的:“然而当凶手们在身穿蓝色制服的公路巡警的护送下出现时,人群却寂静无声,仿佛在为凶手也长着人的样子而感到惊愕”,而当凶手被押送进警局大楼后,“无人再逗留了,记者和市民各自散去,温暖的房间和热乎乎的晚餐正召唤着他们”。刚刚案发时的恐惧、要求捉拿凶手时的群情激奋,和此刻形式感的关心形成的对比是如此讽刺,给我的震惊之感不亚于凶手的残忍。我在想,卡波特所说的冷血,大约不仅仅是凶手对人的生命不感到任何珍惜所展现的冷血,也不仅仅是他对凶手产生悲悯的冷血吧,我们对悲剧的遗忘速度如此之快,又何尝不是一种冷血?在结尾,杜威警长独自来到谷景公墓,看到克拉特家小女儿南希的挚友苏珊前来扫墓,苏珊已出落成杜威不认得的大姑娘,从她口中亦得知南希生前的男友也即将结婚,整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良久,他也转身回家,朝树丛走去,留在他身后的,是广阔的蓝天,还有那沉甸甸的麦子,它们随风起伏,发出阵阵私语。” 看完这句话我不禁鼻酸,一切都在继续,世界永远不会为了谁的消逝而停下脚步,并没有永恒的铭记,也不存在所谓的救赎,这大概才是最真实的冷血。我们对生命没有应有的尊敬,这让我感到悲伤。
提及《冷血》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引用其中一句话,那句话并不是全书我最喜欢的,但我还是想用这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夜晚的萤火虫光,是冬天里野牛的呼吸,是在草地上掠过的一小片阴影,转瞬便消失在落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