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这本书的阅读进度是“快—慢—快”这般顺下来的。第一章的开篇,宁静祥和的霍尔科母村悠然地被拉到读者眼前,两条叙述线的交织就像是恶劣的顽童在四顾无人的时候,猛地向清澈溪水中扑洒一道黑色的漆,暗黑色在水中渐渐扩散、消融,最后隐匿在溪水中。
流水仍然潺潺,不知流向何方。
所有的线索也都被隐匿起来,罪犯凶残地谋杀后逃之夭夭。凶案现场极度血腥残忍,德高望重的克拉特一家均被猎枪射中头部致死,最受尊敬的克拉特先生被割断喉咙。确切地说,凶手在割断克拉特先生的喉咙后又补上了一枪。
一夜之间,霍尔科母村的血案震惊了整个美国。这个原本自得其乐的小村子陷入了无边的震惊愤怒当中,夹杂其中按耐不住的,是村民们深深的恐惧和怀疑——凶手一定就是身边熟悉的人。流言,从小村邮局,从咖啡厅,从四面八方飞了出去。
读至此,觉得这一切的发生出其不意又大多在情理之中。作家的叙述技巧在构造整个画面的过程中显得恰到好处,带动读者在不同的场景中切换自如,将故事的原貌藏着隐着,揪着一个角一点点抖出来。作家的线索如水,蜿蜒曲折绕过大雾弥漫的山峦,最后从山口倾泻而出,带出一片黄浊的沙石。而真相,就像这不堪重负沉默在山口的沙石一样,棱角凌厉剜下一片片冰冷的空气。
两位凶手,迪克和佩里落网的时候,这个故事还并未水落石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众多记者、村民、警察等等人在霍尔科母村监狱门口等候一睹凶犯真容的场面描写。由面及点,由对整体骚动的关注到细致刻画单个人物的或惊慌失措或怒容满面。黑夜从远山的边缘渐渐漫延开来,警车头顶红蓝不停交替的灯光和着呜呜的警灯声刺痛了人们的双眼和耳朵。车门打开的刹那,不断的相机快门声和白辣辣的闪光灯同时也晃得罪犯睁不开眼。“至少也应该是谩骂声不绝于耳吧?”我本如此想,可实际上“人群默不作声,像是对这两个人也长着人类的面孔而非野兽而感到奇怪。”一大群摄像机追着罪犯沉重的脚步,哗啦啦冲到铁门放下的一刹,截然而止。
铁门之前,是世俗仇恨愤怒的眼光;铁门之后,是两个人不为人知的往事。
两个凶手,迪克和佩里。初读,一直被作家带入精心制作的陷阱,笔笔叙述直指凶手是迪克——拥有正常还算美满的家庭,因贪念和恶劣的习惯坠入偷盗,锒铛入狱后,在恶环境中越来越恶化 ,最后举起猎枪射穿克拉特一家人的额头。而佩里,一个拥有忧郁眼睛的小个子,一个头脑聪明的天才吉他手,一个“拥有流浪野兽一般气质的人”,甚至,一个在行凶时都满怀情怀的人,事实上,确实杀害克拉特一家的真实凶手。
迪克是始作俑者,但他绝对没有勇气将枪上膛。
“迪克毫无男子气概,他就是一个自吹自擂的笨蛋。我没想杀他们,我只是想让迪克知道,他什么都不是。克拉特一家是很好的人,直到我割断克拉特的喉咙那一刻,我也觉得他是很好的人。”佩里在接受纽约日报记者卡波特采访时如是说。卡波特,同时也是本书作者。当在报纸上看到这门惨案后 ,卡波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历时六年,终于详尽还原的案件的真相。在这一过程中,他对佩里,那个和他及其相似的人,产生了难以言说的相惜之情。“是喜欢吗?”他甚至曾经这样问自己。他的童年与佩里的童年一样,不断被人遗弃。颠沛、痛苦、不被世俗所理解,种种一切都与佩里如出一辙。“我与佩里最大的不同,是他走了后门,而我走了前门。”如果在佩里过去一生的很多个孤立无援的时间点上,能有一个人伸以援手,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佩里,眼睛里或许只有来自大男孩的澄澈的忧郁,而不是冷漠背后偶尔忧郁的温存。
作家对佩里,是带着惺惺相惜的味道的。佩里,一生没有真正朋友的佩里,彻底将作家视为知己。称他为“My friend”。
佩里感谢卡波特一直为其出钱找律师上诉,以至于他们的死刑期退后了近三年。这个被以“冷血”一词修饰的男人,在死亡的前一刻,渴望着家人,渴望着作家的出现。
作家来了,他看着佩里被绞死,泪流满面。
两个月前,在他从佩里身上得到了所有写作素材后,切断了佩里律师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