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法千万种,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为书就有好多种,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每一种书对应不同的阅读方法,我们不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样的书,都拿过来囫囵吞枣,亦或是慢慢品味。万般皆不同,术业有专攻,做人如此,读书更是如此,凡事各有各的方法,绝对不可以一概而论。
去年,我与同学同时参加二建考试,同样是第一次考,同样是一次性报了全科,结果,我只过了一科,她四科全过了,最可气的是,我还是复习了大半年,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是起早贪黑地学,而她呢,工作玩乐样样不落,最后成果还比我显著。这一度颠覆了我的世界观,我一度在想,努力到底有没有用?为什么我做的比谁都多,得到却比谁都少?后来甚至于自暴自弃,凡事不敢尝试,害怕出错,急功近利。
正当我颓废不堪的时候,她向我推荐了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一直以来,我是对这类书籍充满反感的,因为市面上好多此类书籍,都可以用三个字形容:假大空。全书一堆空洞的理论和例子,书还那么厚,可以用的少之又少,久而久之,我很拒绝这类书籍。
可看到这本书,有一种惊喜的感觉,原来书还可以这么写,书很薄,没有了以往的厚重感,一寸短一寸险大概就是这么来的,短小精悍,字字珠玑。
每年阅读300本书以上的日本知名讲师大岩俊之,告诉你如何运用“思维导图”“二八法则”“艾宾斯曲线”牢牢掌握每一本书中的知识,如“读书+创业”“读书+资格考试”“读书+提升工作技能”等,用更直观的方式教你带着目的去读书,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一书中,作者分享了提高效率的方法,快速记忆大法,思维导图绘制法,如何付诸行动。
一、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1.确定读书的目的
大道至简,其核心并不在于质朴,而是一种高度的自我认知和专注:摒弃其他一切无关键要的东西,把时间和精力倾注于自己想要的事物上,从而扩展生命的最大价值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有些人看书,喜欢不分青红皂白,从头看到尾,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看完了一本书。
如果你是抱着欣赏的态度,那么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工具书,就得不偿失。就拿考试来说吧,为什么你起早贪黑,从早学到晚,不如人家集中精力学一会?真是你智商不如别人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别人把考试的精髓抽了出来,就比如,考试考我们什么?那里是重点?哪里有用?哪里没用?
阅读一本书也是如此,《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告诉我们要学会断舍离,认清哪里有用?哪里没用?不要牺牲战略的时间用来死磕战术,看似努力的你,实则是最懒惰的人,你在用瞎忙求得内心的一份安全感。
2.阅读一本书之前,记得先看前言、后记和目录。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读完了一本书,却不知道书里讲的是什么?
要想彻底了解一本书,光是近距离观察是不行的,我们不仅要进的去,也要出的来。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全局观念,就像中医上讲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前言和后记,涵盖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心得体会和目的,通过对前言和后记的把控,我们可以以管窥豹,掌握书的整体内容,目录就是全书的脉络,我们需要什么,就可以先看什么。
3.书非买不能写也
常言道,书非借不能读也。没错,如果你自己买书,就会放在那里,八百年也不愿意翻一页。可是,一旦是你借来的,你就会迫不及待地还,因为每本书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因为书不是你的,你不可以在书上做笔记,也不能在书上乱写乱画,所以,“从书中认真汲取精华”的意识就会降低,读完后付诸实践的概率也不大,阅读效果很不理想。
而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最忌讳的就是把书当成圣物一样束之高阁。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武侠小说里面一个经典情节,江湖传闻,绝世武功就藏在一幅名画之中,于是,江湖上一众德高望重的武学名家倾尽一生对其刻苦钻研,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最后,一个大字不识的人一不小心把水泼在了上面,居然发现里面暗藏玄机。《倚天屠龙记》里面的谢逊也是如此,对着屠龙刀苦思冥想数载,却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武功平平的周芷若将倚天剑和屠龙刀互砍才发现了里面的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
有时候,太把宝物当回事,你也就练不成绝世武功了。
因为我们太拿书当回事了,也太拿文章当回事了,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学识和能力不如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作家的潜力,可为什么有的人最后成功了,有的人功亏一篑了?
买书的关键,在于下笔。
4.丢掉80%的内容,找到重要的20%
一本书里面,重要的只有20%,再从其中抽取80%后,所提炼的要点只占16%。如果是300页的书,就只有60页是关键内容。
《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用“二八定律”来解释这个道理:“社会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会财富。”
此定律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发现,因此也被称作“帕累托定律”。
也许你要问了,那另外的80%都是废话吗?如果是废话的话,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你问到点子上了,正是废话,作者之所以要写,其实他也不想写,因为出版社是有规定的,出一本书是有要求的,字数、版面都有要求,必须达到,所以,在保证20%干货的基础之上,增添一些废话。对于小说而言,废话就是那些描写,其实情节没多少,无非就是男女主去吃饭,增添了废话之后,几百字的内容可以拉长到几千甚至上万字。
二、把书弄脏也要记下来
人都是善忘的,遗忘无处不在,出门忘带东西,读过的书会忘记,甚至昨天吃了什么都会忘记。如果你将这怪罪于不够聪明,或是年纪大了,那可真是天大的冤枉。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大脑遗忘性是有周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一点一点流逝。当然,这属于正常范围,大家不必为此烦恼。
《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一书中,给我们列举了以下方法,可以增强我们的记忆力。
1.做标记
在书上做标记,每个人习惯各不相同,我喜欢把每段的大意总结一下,就比如这段是心理描写,那段是景物描写,可以标注出来,这样看着一目了然。
2.贴便签
重要之处,一般会标记并写出自己的感悟,但是你会发现,回头再翻的时候,发现非常麻烦,通常想要找到标记处所在页,只能按照顺序翻下去。
但是如果贴标签,就会立刻找到标记页。便签上面可以写一些关键词,就是你刚才总结的大意,一页有时候会有好几个关键词,这个你自己掌握。
这样做完后,整本书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
可能你会问,不是有目录吗?为什么还要贴标签。
这个问题很好,目录,是作者做的,是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理解,它并不属于你,而标签,是你经过独立的思考,消化而得出的结论,已经注入了你的思想,成为你的一部分。
三、阅读的终极绝杀法: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将核心的词汇,词语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在本书中,作者以非常细致的方式将其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出来,用素描笔,彩色笔来制作思维导图。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两种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速读版和信息完整版。
换言之,速读版又称为实用版,主要适用于带着问题去阅读,将自己需要的东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凝结成网。
信息完整版主要是按照章节顺序,把每一章的核心和重点提炼出来。
思维导图由来已久,在各行各业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演讲、会议、项目管理等,在这里强调一点,绘制的时候,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还有就是曲线和直线相结合,这样的话,会保持大脑的新鲜感。
四、实践出真知
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获取书中的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能用的技能,特别是阅读商务类书籍,只有在读完后有所行动才能发挥阅读效果,才能体会到写作的技巧。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如此,如果不行动起来,永远是零。
1.创造力=复制+转化+结合
通过阅读《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我们了解到,创意又称为灵感,灵感这个东西,总是可遇而不可求,有时候,你憋个十天八天的,都写不下来几个字,可一个不经意间,却又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很奇妙的一个东西。写文,终归还是要变现,既然要变现,就要找一个套路,不能守株待兔一般等待这么一个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其实,灵感也是可以锻炼的。
创作的本源本身就是混搭,天下文章一大抄,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关键在于,你到底会不会抄,有的人抄的好,创造了一部经典,而有的人则吃了官司,屡屡遭人诟病。
差别在于,这个点你有没有掌控好,在这里,我主要说一说我的想法。
就拿写小说而言,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第一步:你把你喜欢的小说都读一遍,读完了之后,把小说中的桥段总结一下,写在一张纸上,一本一本地来,大概总结个三四本就够了,最好是列一个思维导图。
第二步:每个作者写作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把自身性格融入其中,这也要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办法,你收集的那些桥段里面的主角,和你的性格未必一样,所以,你要根据自身经历进行改编,也就是说,你处于那样的情况下,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可以每个桥段就改编一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想改的桥段。
第三步:自己定一个主题,然后把这些桥段串到一起,这样就避免了卡文的烦恼,直接复制粘贴到自己的word文件里。
第四步:加工、润色,你前面所写的,不过是一个雏形,也就是只能给自己看的,在发表之前,我们无需考虑过多,不用考虑阅读量以及别人是否喜欢,只要按照自己的感觉,自己写着舒心就好,最后一步,才要考虑市场的问题,我们要删掉一些应该删掉的,并加入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我建议你多读一些散文、随笔以及一些小说,小说的话,一定要读那些文笔比较细腻的作家的作品,比如桐华,不要读情节为主的。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创新就是创造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事物,我不排除有这样的能人,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是达不到的,尤其是在这个社会,几乎各种元素都被写过了,想要完全创新,是很难做到的,毕竟阳光底下无暗事,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复制、转化和结合。
创造力=复制+转化+结合
2.错,意味着一切!
我们很多人很多人都不敢轻易下笔,文学路最后无疾而终。
你想过是因为什么吗?不是毅力的问题,而是你对自己要求太高!
我们不允许自己犯错,不愿意让别人批评,因为我们自尊心强,我们需要别人的认可,根据弗洛伊德理论,人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是存在自我实现的,也就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是人的本性。
但是,事实证明,我们越是害怕出错,就越错得离谱,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不管我们多么小心谨慎,错误还是会发生,而且我们越是担心,就越有可能发生。
既然这样,我们何苦还畏畏缩缩,因为苛求赞美而畏葸不前?既然它说什么都会发生,我们坦然面对就是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真正意义也就在于,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又可以从中排除错误选项,不断走向正确的道路。
爱迪生能够发明电灯泡,不在于他有多么超人的智商,是因为他敢于在试错中不断前行。
敢于不断试错,才是成功的真谛。
3.将行动细分成一系列小步骤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其实,很多时候,让我们快速半途而废的,不是我们没毅力,也不是我们没自信,而是因为我们把目标设定得太大,就比如说,你是一个每天早上七点起床的人,然后看来哪本励志书籍,发愤图强决定每天五点起来,结果,没过多久,就放弃了。
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饭是一口一口地吃,谁又能一口吃个胖子?不能天天五点,天天6:30,提前半小时,不是也行吗?这样心理压力也不是很大,每天提前半小时,一年就是180小时啊!你再看看你每天提前2小时,3天差不多就放弃了,结果最后也就省出来6小时,而对于成功来说,是日积月累的聚沙成塔,不是哪天的心血来潮,这6小时,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人往往都毁在了好高骛远上,以为2小时远胜于半小时,可没有考虑到你能否坚持住。
不以善小而不为,纵然我们做不到突飞猛进,一点一滴,循序渐进,不是也挺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