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过后,就是腊八,所谓过了腊八就是年。所以从这一周开始,正式进入了各大企业一年一度的“年会”或“团建”的时间。
今天也是所供职企业的集团年会。各事业部的大佬们齐聚宁城,从早上开始,登紫金山之巅,绕玄武湖奔跑。中午简单工作餐,午餐后开始正式进入年会环节。
主会场正式启幕,全国36城的直播会场也开始同步。先是各事业部的轮番汇报,再是校长的发言,这个是最长的环节,有一年行政的莹姐姐说因为这个环节可控性太差,晚餐不得不一拖再拖,拖到了人家餐厅打烊后晚上23:00才进入晚宴的环节,让她工作量骤增,资金也骤增。
这个不可控的环节过后是各事业部的颁奖环节,正常的奖项颁完是服务了5年、10年、20年的长期服务及贡献奖。最后是来年各事业部责任状签署环节。晚上则是晚宴。通常行政会准备很好的以及很多的酒以备用。这顿饭也会吃到很久。
随着集团年会结束,各事业部及分公司、职能中心、城市公司的年会也会陆续启动。流程也都差不多,最后的环节也基本都是晚宴。
我也被绕进了其中,成为了年底我不得不挑起及组织的一个很大的工作量。策划、组织、找场地、订餐、准备团建环节、准备汇报报告、各种物料设计制作的监管、主持、后续的宣传、资金的结算报销等。
好像自职场的好几多年我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角色。虽然做的不是满分,但是也尽自己的可能去把这场一年一度的大规模团建尽量捏圆,做到让各方满意。
我的朋友圈里现在就有很多人在晒团建照片。明显感觉到,这两年企业越来越重视团建了。虽然我从来不晒我的年会团建的朋友圈,我的朋友圈貌似经营得越来越没特点及侧重啦。但是还好,那不是我的生活重点。
听得到头条的时候,说最近携程公布的一组数据:超过50%的公司,年度团建预算超过600元/人;还有25%的公司,年度团建预算超过了1500元/人;国内的团建市场规模已接近千亿元。很多管理者表示,只要能够增加团队凝聚力和员工满意度,钱花得多点也值了。
可是花了钱,就一定能增加团队凝聚力、提升员工满意度吗?有没有可能,你花的钱,不但没在员工心里加分,反而成了减分项?
网上花式吐槽团建的段子:有人说,团建就是拿着公司的钱遭自己的罪;有人说,团建就是当着领导的面表演热情、哄领导高兴;还有人说,团建简直就是大型“社死”现场,明明跟同事不熟,还得亲密互动,彼此尴尬。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们发现,大家的吐槽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只重形式不重内容。
比如,团建时玩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拍好集体照,因为集体照肩负着填充公司招聘主页和文化墙的使命。团建过程中要摆出各种夸张的pose烘托照片气氛;结束时明明已经累得灰头土脸了,还得满脸笑容地拉个横幅,上面写着“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照片都拍了,总得发个朋友圈吧,配文是“相当愉快的一天”,分组设置仅领导可见。
不过,拍照还不是最折腾的。还有人吐槽说,团建晚上聚餐的时候,会专门设个舞台,员工要挨个儿上台,拿着麦克风发表团建感言。这一顿饭吃得叫一个心神不宁,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啥。
除了形式主义,团建还有一点被吐槽最多,就是,只重领导感受不重员工感受。
比如团建里的热门项目“两人三足”,就是两个人肩并肩站着,把中间两条腿绑在一起变成一条腿,两个人用三条腿走路。在领导眼里,这个“两人三足”游戏,既能在物理上拉近员工之间的距离,又能够锻炼团队的协作能力。但在很多员工看来,这种突破了正常社交距离的亲密接触,让人在心理上很抗拒。
还有,有的公司花了大价钱,送员工去野外拉练,白天各种体能训练,晚上还要自己生火搭帐篷。领导觉得,这种生存锻炼很有必要;但员工却私下吐槽,这哪里是团建,分明是特种兵训练,请组织放我回家。
你可以对号入座,看看你们公司的团建有没有踩坑。
我对了一些号,也入了座,发现我还真踩过不少坑。不管是在供职的企业里出面张罗年会还是在户外群里张罗年会,我都发现自己对于年会及团进的理解很有些偏颇了。
特别是好几个场景,作为组织者及主持人的我都觉得有些过了,并握着话筒都有些尴尬。还好,当时参与的那些人都是性情中人以及大家还是都很挺我的。尴尬也就随之化掉了,却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刺。直到今天,看到年会我偶尔也会会想当年那些画面的时候,还是会有些刺头隐隐在心头。
图志:这一年跨年零点时组织者组织的跨年活动,气氛很好。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既花小钱,又能达到很好的“团队建设”效果呢?
第一,可以把团建常态化。并不是一定要把大家拉到荒郊野外、封闭几天才算是团建,其实,增加团队凝聚力,功夫在平时。比如,哪个团队打了个小胜仗,就买个蛋糕、开个小型庆功会庆祝一下,不但自己部门的人参加,也欢迎其他部门的人来,一个部门的胜利可以带动全公司的士气。这里说下,在得,,隔三差五就有这样的庆功会去吃。
除了这种随时发起的集体活动,你还可以给员工创造更多的非正式交流机会,便于新员工更快地融入。比如人大的李育辉老师就提到,他们学院除了办公室,还另有一个半封闭的休息室。空间不大,只够放一个咖啡机和几把椅子。老师们在这里喝咖啡时碰上了,就闲聊两句,有人听见了,就随意加入,也不尴尬。慢慢地老师们发现,对同事的了解几乎都来自在这间屋子里的闲谈。
第二,可以把团建“民间化”。这里的“民间”,是指由员工发起,而不是由公司行政人力部门来安排。比如咱们得到,就有很多由同事发起的兴趣爱好群,比如羽毛球群、吃货群、猫奴群,甚至还有社恐群。这个社恐群很有意思,它的起源是有些同事声称自己社恐,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干脆成立个组织让社恐们抱团取暖。
结果,这个群反而异常活跃,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人在群里聊得不亦乐乎。还有,吃货群里又有个小群,叫“吃火锅只吃香油蒜泥碟”,这里聚集着一群火锅原教旨主义者,要和吃火锅蘸芝麻酱的人划清界限。
对这些自发组成的兴趣小组,行政部门不是组织者,但应该是助力者。也就是,可以留意团队里谁比较能张罗事儿,鼓励他们发起组织,给他们一定的资金支持。
我从小就是个喜欢张罗事儿的人,曾经20+的时候在团队中被誉为“琴妈”,那个时候妍宝要在很多年后才会让我真正成为妈妈这个社会角色,但是当年20多岁的时候我对这个称呼却是比较嘚瑟的。
你看,其实年会团建也可以很简单。公司只需要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轻推一把,比你组织多少团建都管用。
华杉老师说:营销是服务顾客,把顾客放在心上;管理是服务员工,把员工放在心上;所有的事都是一件事:把别人放在心上。
我想,到了这里,我大概能知道这一年团队的团建我应该怎样去策划及组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