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回归校园,讲一讲我大学里的学生记者生涯,虽然,记者并非我将来的职业规划。
我是个不做记者的学生记者,但我绝不是个例。
大学四年,我做了四年学生记者,也曾在报社实习,发表过不少新闻作品,于是很多朋友、同学都以为记者定然是我毕业之后的不二职业规划。所以在我摇头之后,他们很疑惑:为什么你不做记者呢?或者说,不做记者你又能做什么?
是啊,一支笔,两袖风,仿佛我身无长物。可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我从未慌乱分毫,接下来,我想将自己四年学生记者生涯的所得简单梳理。
1、每个会场赛场都是战场,也是口语能力、沟通技巧的演练场,最后终于养成沉稳,不卑不亢且落落大方。
大家都说记者是“七分采、三分写”,所以学生记者注定了要享受“流动的生命”。
作为一名学生记者,学校会议及校园大小活动赛事,都是你频频出入的场所,太多情况下是要求你具备“自来熟”特质的。我的第一次采访是大一时一年一度的校园运动会,分到的采访任务是采访每一组项目的冠军。
我在终点守候,在采访本提前写好采访提纲,待他一下场就迎上前去。面对一张张素不相识且疲累唏嘘的脸孔,采访对他们来说实在突如其来,眼下,恐怕他们只有席地而坐歇息的力气罢了。我自我介绍,礼貌发问,正常的流程下来结果还算满意,于是第一次采访完成了。
后来,我去市里的日报社实习,恰好赶上一次“走基层,访商会”的大型报道,每个受访对象都已人过中年,且非富即贵。虽有记者老师“保驾护航”,心里还是稍觉底气不足。
后来,日子一天天过去,每天采访一个商会已成为工作规律,我也变得大方、稳重,初来乍到的冒失、胆怯烟消云散。七月,我穿上高跟鞋套裙拿着采访本在骄阳下奔跑,流下的汗水与收获的成长一样多。
这些大都算是容易应对的采访者,但是总有一些情况让你难以应对。比如,我曾经采访过一个校园创业者,他为人勤恳但不善言辞,接受采访时尤其爱“跑题”,这时候,别说挖掘到你想要的信息了,你不被他的思路带跑偏已是万幸,这就要求你思路清晰,且是一个聪明的引导者。
还有一次是采访一个地方商业名人,他寥寥数语就离去,却要求你写出一篇三千字的专访来,这就要求你具有极强的搜集与挖掘能力,且不能与已发表的作品重复。
结果就是,我养成了较强的应变、演讲能力,也包括对信息的有效提炼与整合,且自然从容的与各类人谈笑风生。
2、政治素质,或者叫情商。
不夸张的说,很多学生直到毕业都认不全校领导,但对学生记者而言,校领导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了。若是采访一场会议,必然提前到会场,看见工作人员在调话筒、备茶水,也都会过去分担一把。
领导未行我先行,看看道路平不平,领导不讲我先讲,试试话筒响不响……你真的以为这只是无足轻重的细节吗?
领导座位的先后、茶水摆放的位置、出入会场的礼节……看似细枝末节,但细节往往决定了许多事情,所以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打败爱情。
3、成熟的学生记者都惯于坚持,懂得取舍,信念不强就别惦记着做成点什么事。
校园里时时有新闻,处处有新闻,所以当你带上记者证的那一刻,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我粗粗算过,写作任务最密集的时候,我一天三篇,且都是两千字左右的稿件,任务轻的时候每周也没闲过,回想起来,这是我大学唯一从一而终坚持的事。
但这坚持是要付出代价的,所谓取舍。为了一次采访,你要舍弃朋友聚会的时光,要推掉与闺蜜逛街的邀请,甚至要牺牲部分上课时间,是舍得其所还是得不偿失,全凭自己衡量。
4、不知不觉间,你活成了一部百科全书,整个人变得丰富。
在报社实习的时光里,记者老师告诉我,做记者就是要哪一行都懂一些,否则你无法激发对方兴趣点,且对采访对象的一些专业术语一头雾水,写出来的东西会干瘪无灵性。
于是,在采访茶业人员之前,我开始涉猎一些饮茶常识,并拜读了《茶经》,在校园里采访个人书法作品展之前,也会向书法专业的朋友“取经”。数十场采访下来,你并不曾参与他的人生,但着实收获了惊喜风景。
5、 “妙手著文章”,当它不仅仅是赞美,而是实至名归。
一位恩师说过“写作是安身立命之本”,我将“写作”放到最后一点来说并不是它不重要,恰恰相反,它是最重要的一点。
曾听闻中文系是爹不疼娘不爱的冷门专业,曾听闻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在大学时代,我目睹了许多师兄师姐与朋友都凭借自己的一支妙笔闯出了自己的天空,我终于相信这句话的真谛。他们之中有公务员、教师、秘书、创业者、记者,除了本职工作素质强,写作能力便成了极为加分的优势。
后来,当我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也接连收到一些约稿,我终于明白,这些年对文字一如既往的坚持从来不曾辜负自己。
一开始,我便将记者划在职业规划之外,但无论我将要从事何种职业,我都毫不畏惧,因为学生记者生涯之中的收获已足够我受用一生。
没错,我是一个不做记者的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