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对育人文化的专业理解与认识越深刻,校长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修养、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品行发展规律等专业理论知识越深厚,体现在建设校园环境、三风一训、活动仪式、信息网络、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落实就越到位。
第一章 德育为首,幸福随行
——全面构建幸福理念下的德育体系
“营造育人文化”第十一条标准: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校长,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坚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导向作用,坚持以德育为智育及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坚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厚实的思想道德保证,坚持德育为先正是坚持学校育人之魂。
第一节 给德育一个幸福的支点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曾说过:“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作为校长,坚持德育为先、德育为首的办学理念正是坚守学校育人之魂。
一、学校,德育为先
校长是学校德育思想的设计者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观和德育模式,是校长的首要任务。校长的工作,主要是确立教育思想、构建教育模式、营造教育环境,而在这三项要务当中,尤以确立教育思想为重,而统领教育思想的,就是校长的德育观。
二、德育,幸福的起点
教育之道,德育为首。而只有人心感受到幸福,德育才能入心。“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为学生重建幸福的教育生活并为幸福人生打好基础?唯有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能促进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培养学生创造幸福能力和德性,能满足学生不同类型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幸福的教育生活并为幸福人生奠基。
三、德育,策略与幸福同行
好的德育课,需要好的幸福策略,需要真的幸福落实,才能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和德性素养,才能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一)互动合作化
(二)主题活动化
(三)策略模式化
四、幸福中德育,德育中幸福
幸福作为终极关怀,是德育的最终目标。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幸福主题活动。这样的德育体系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生活性
(二)主体性
(三)整合性
(四)幸福性
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六阶段”道德发展论:第一阶段是”信任是基础“;第二阶段是“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是“我想取悦别人”。第四阶段是“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是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是“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
第二节 德育走在幸福的路上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校要成为幸福的殿堂,幸福的起跑线,幸福的奠基地,就要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幸福”“人人都是幸福德育者”的幸福德育理念。为了使学校达到“全员、全方位德育”的良好效果,要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的“幸福德育体系”。
一、营造以幸福为主题的育人环境氛围
幸福德育的理解决定着学校师生对学校幸福德育文化的定位,对幸福德育文化的把握又决定着学校师生对幸福环境文化的打造,幸福的德育环境文化又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陶冶着师生的心灵。
二、打造以班级为“幸福主战场”的育人阵地
班级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微型单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战场”。在班级“幸福主战场”中,
首先应注入三种“幸福因子”,打造气氛融融的班集体,以提高个人的德育素养。第一种是“情感因子”,在这个情感因子中,包括师生情、同学友情以及集体情。第二种是“求知”因子,包括对知识的探索、对道理理想的认知和对幸福本意的理解。第三种是“交流因子”,包括读、讲、宣、看、唱和访。
其次,在班级“幸福主战场”中,要多以“幸福德育活动”打造融融的班集体,以提高个人的德育素养。
三、建设有“幸福德育思想”的教师队伍
要幸福别人,先幸福自己。教师对教育的付出会打动学生,使他们的心灵产生震撼。德育不是一人之德育、一方之德育,而是全员、全方位的德育,追寻全校师生的幸福成长。所以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对师生幸福成长的作用,要保障德育工作和德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其他工作同等重要的作用,甚至先于其他的地位。要在机制、培训、研讨、交流等方面给予德育教学和工作大力的支持,努力为德育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上升、技能提高创造条件。
四、给予学生自我管理一个幸福的支点
德育,是引导学生幸福健康成长的德育。学校应注入幸福的“自我管理因素”,激发参与“热情”,催生管理“潜能”,让学生“我的地盘我做主”。
一是学校和教师要树立学生自我管理思想,创建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规范、指导和支持学生社团的自我建设和各类活动的自我组织。
二是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认知。
三是各类学校德育工作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做好主人翁工作,发表“一席之言”,推行德育与教学民主管理。
四是各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当策划者、表演者、体验者和组织者,学校教育活动的胜败关键在于学生,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学生良好的体验,在于学生幸福历程,在于学生的“感同身受”。
五、开发渗透幸福理念的校本德育课程
为了适应学生学习体验,为了尊重学生个性,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学校需要“量体裁衣”式的校长德育课程。在校本德育课程中,促进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幸福能力以及知识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校本德育课程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合作意识、诚信品格等现代德性能力。
校本课程的特点是“私人定制”“度人定做”,在德育校本课程中应该渗透幸福理念,以生活性、活动性、主体性和整合性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其幸福情感,提高其道德素养。
六、建立“幸福主旋律”的无痕课堂渠道
教育界有句名言:“得课堂者得天下。”德育的幸福也同样如此。学校和学科教师重视课堂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科德育,理解要让学科课堂幸福化,必须有意识地要求和提升学科教师课堂中的德育意识,明白德育对学生“不着痕迹的爱”,有意识地让教师在课堂中正面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意志品质。
二是加强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相关的培训,组织各学科联合编写德育学科校本教材,形成各科内含的德育体系,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模式,促进教师理解学科的三维目标中,是有德育部分的,要求 教师读懂教材,读懂课标,深挖学科的德育思想内涵、幸福要义、快乐学习原理,更要践行学科渗透工作,及时提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做到对学科德育有相关预设。同时,在平时的教研、集体备课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意识。
三是在课堂中点拨教师寻找学科德育的切入点,学科渗透德育的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学科中应用德育原理,通过“全员德育”“全方位德育”“人人都是幸福德育者”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德育素养。
七、家校联动构筑幸福德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幸福成长,走向成人,走向成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幸福的“四有”新人。在学校的幸福德育体系中,家长资源、社区资源是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家校联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一是促进对孩子的道德修养的进步,使学生智育和德育“比翼双飞”,另外,使学生产生德育愉悦感、幸福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速。
其二是互补双方德育的不足,在学校的时间主要以文化技能学习为主,在家才是生活化德育,这样可使学生将学校所受到的幸福德育影响进一步加强,在生活中应用,知行合一,提升德育实效。
其三是家校德育共成长,由于家长参与德育管理和德育服务,对学校德育工作可给予合适的建议,也因家长的加入,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另外因素和特色。此外,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德育理念,提升德育教学技能,促使教师德育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也使学校德育实效进一步提高。
结语: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至上目标。”是的,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是人们生活中追求的境界。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幸福奠基,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导航,我们要在学校德育中坚持“幸福意义”,全面启动“幸福模式”,开启“幸福程序”,奔向“幸福彼岸”,实现“幸福梦想”,使学校成为“幸福殿堂”。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培养人的过程,而德育靠的是教化、感化和文化。我们始终坚信,幸福是会传染的,当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在孩子们的心田播种,呵护着孩子们的自然成长,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看到漫山遍野百花盛开,美不胜收!就让我们一起满怀幸福地做现实的守望者、梦想的追逐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