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有3个,我与物的关系、我与人的关系、以及我与己的关系。而这三种关系之中,最核心和根本的问题是处理好我与己的关系问题。
网红Papi酱参加综艺节目时输出的价值观是:如果要给人生中的重要关系做一个排序,按重要程度分别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她解释排序理由是:自己跟自己相处时间最长,伴侣其次,而孩子和父母,都是陪伴人生不长不短一段行程的人。
对这种认知,大部分80后、90后还是深以为然的,毕竟我们早过了为别人而活的年代,为他人而活也已经不能成为我们活不好自己的借口。
~ 1 ~
与父母的羁绊,仅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教我们做人,我们的生命至少一半的历程是在父母的期盼中成长,父母是我们探索人生意义的初衷所在,是我们所有生命力量的最初来源。
然而,在当下的社会里,每个人和父母的年龄至少相差20-30年,父母无法陪伴我们一生。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什么?赚很多的钱、做很高的职位、买很大的房子,都不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过的开心、有自我。父母有他们的生活,父母老了,最希望依靠的人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他们的伴侣。在子女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愿意帮忙,但哪一个父母都不希望成为子女的累赘,他们想自己可以有尊严的活着。
在电影《归来》中,陆焉识因为政治运动被打击流放在外多年,妻子冯婉喻得了失忆症,一次次的去火车站接她的丈夫归来,那才是生命最终极的羁绊,相伴到老、到死去都不能遗忘。
而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父母早已习惯看着孩子的背影离去,从孩子去外读书到结婚生子,父母习惯了一个又一个阶段的结束,再找回自己、过自己的人生。
作为子女,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就是在自己经济独立的前提下,不给父母增加负担,尽量关心他们、在能力范围内给他们照顾,让他们享受亲情的温暖,但除去这些,父母与成年子女都各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对子女来说有养育之恩,知恩图报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人生都没过好,更加无法承担对父母的责任。只有自己的家庭夫妻和睦的前提下,两人才能共同承担起对子女的抚养、对父母的照顾。
而作为父母,他们更明白,只有子女和他们的另一半关系融洽,他们的生活才能顺遂,哪一个父母都无法照顾子女一辈子,伴侣才能给他们更长久的陪伴。
而父母是子女的全部、子女是父母的全部,这样的时光只不过匆匆10年、20年,人生就这样被分成不同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将结束走入新的阶段,变化是不变的规律。
~ 2 ~
生儿育女,为的是完整人生
如今国家全面开放了二胎,很多人为了生孩子而生,甚至庆幸自己赶上了时代的福利,生的不亦乐乎。也有人被父母、亲戚催生,生完一个,深觉还没完成使命,为了心中不留有对父母的愧疚,为了那句“养儿防老”,追生儿子。
这些生孩子的人,他们生的时候,内心是一个自我规劝的过程,我做的事情一定是对的,所以我要坚持做好。别人都是一儿一女凑了个好字,我不能落下,我能生、我也要生。
这些想法都没错,生孩子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是在单向行走的生命里,我们对生儿育女这件事的期待是怎样的,决定了我们这个选择的正确性。
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家中最小孩子的年龄,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幸福程度。
在孩子还小,需要人无微不至照顾的时候,整个家庭是忙乱的,做父母的很难不出让一部分自我。出去旅行,因为孩子还小有很多限制;看一场电影,大概看的也是动画片类型;夫妻二人出去吃顿饭有时也是一种奢望。多少宝妈把洗手间当成了自己可以“静一静”的“世外桃源”,而产假结束之后的那种放飞自我的解脱,又是多少当妈的人不敢对外人道的喜悦。
但生完孩子之后,一不小心,把孩子变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是做父母最可悲的事情。孩子与父母缘分一场,也只是十几二十年间的事情,他们注定是属于外面缤纷多彩的世界,他们注定要离开家走出去,完整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看到《奋斗》中男主角之一朱雨辰的妈妈,千里迢迢的陪着儿子进剧组工作,年复一年每天四点半起床为他榨果汁,给他操持家务做饭的时候,明显的能感受到那种亲情的压力。而他的母亲,仍然引以为自豪的说“我是用我的整个生命在对待我的儿子”,这种生命之不能承受之重的压迫,也难怪朱雨辰说自己有时候感觉到被爱的窒息。
当然也有父母生完孩子就放在一边不管,丢给老人,或者丢给妻子,形成丧偶式家庭模式。这些都是对生孩子这件事本身的错误理解。
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正常的父母相处模式的影响和潜移默化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人生观。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的人,要多少年、多少知识、多少人、多少经历的挽救和帮助,才能走出阴霾。而我们,选择为人父母的那一刻,如果没看清楚自己将要肩负的责任,那就是对父母二字的一种亵渎。
两种极端的生育思维都是可以参照反思的样板。很多人总结,相对高龄的父母能养育出更出色的孩子,不是因为他们高龄就比别人优秀,是因为他们走过更多的路,想的更透彻,看透了人生,想定了要如何做好父母,平衡自我,才每一步都走的通透、踏实。
孩子对每个人来说,是注定要单向付出的,回报与否都不能去奢望;放手是父母的宿命,孩子终将长大成人,成为他们自己。而父母永远只能站在远处,目送他们离去的背影,还要期望他们走的更远,飞的更高。这种滋味是矛盾的,但这是一个准备做父母的人应该有的觉悟,否则用爱去绑架、约束自己的孩子,造成的是彼此一生的痛苦。
而那种生了不学习如何养育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而言更是一种伤害。孩子初来这个世界,本应该拥有的爱、爱而不得,这些将成为孩子一生的阴影,如影随形,久久走不出来。
所以生儿育女,是要介入他人一生的事情,并非一时冲动,或者完成别人的心愿单那么简单,真的应该想好了再生,生了就别辜负、也别束缚了那个注定不属于你私人的生命。
而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这一场父母子女的缘分,仅仅是教会我们更看透人生,让自己的生命更完整,仅此而已。
~ 3 ~
配偶伴侣,是人生奋斗的参照系
有人说父母不能依赖一辈子,孩子也不是永远属于我,那么我要将全部都押注到伴侣身上了。这同样是错误和不成熟的思维逻辑。
伴侣虽然是每个人人生中陪伴你最久的人,但是伴侣仅仅是那个和你共同经营生活的合作伙伴,同样应该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完整、奋斗不前的参照系,但不能成为依赖的对象。
即使是一纸法律约束下的结婚证书,也不能让另一半成为自己永远可以依傍的大树,不和谐的婚姻,两个人随时都有终止它的权利。
而好的婚姻,应该是夫妻两人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而绝不是一人依赖另一人的模式。
即使是爱国斗士、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也无法和一个封建包办婚姻下、没有共同语言的妻子共处,何况是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每个人都面对各种诱惑。
《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以为嫁给了陈俊生这个商界精英,就可以若无其事的在家做全职太太,然而她却忘记,婚姻和人生都需要自己的经营,没有什么是不劳而获能长久的。
只有自己的成长,自己掌控的人生才是实实在在握在自己手里的。而爱情是有保质期的,不仅女人善变、男人也一样。只有自己有赚钱的能力、自己经济的独立,自己不断成长,才能在婚姻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产生新的交集,婚姻才有可支撑的基础。而哪一方的单独成长,另一个的原地踏步,当初再轰轰烈烈的感情,再美的海誓山盟也会随着时间而消融殆尽。
不是结婚了,我们的人生就立刻完美了,另一半也绝不能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家庭幸福、孩子健康是我们婚姻的目标,但不是终点,当一个人失去自我,没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梦想的时候,婚姻就如同一口枯井,你与世界脱轨,也是在与另一半拉开距离。
人的一生也绝不是只有婚姻一个主题,即使是在旧时社会,男人三妻四妾的年代,也有女性早就意识到,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没必要为了家宅后院那些争斗,搭上自己的全部时间,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何况是当下如此开放平等的社会。
两情相悦、举案齐眉的婚姻固然是值得珍惜,但我们走入婚姻、找到另一半,终究也还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 4 ~
人的一生,终归还是要活好自己
有人质疑,把自己放第一位的人,这种想法是不是太自私了。
但当情人节我们看到宋丹丹发布的微博,却每个人都深以为然。
宋丹丹说:如果有一天,60年婚龄的父母要离婚,女儿宣布同性恋,儿子抱回私生子,我依然会搂住他们的肩,对他们说我还在这儿。因为我是真的爱你,所以你有真自由,人生很短,你的人生你做主。
为什么大家会喜欢这样的价值输出?
因为你能从这段话中感受到真实的爱:那就是给你自由。
我们说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其实践行的正是这种成全。每个人都能把握好自己在别人生命里所扮演角色的度,学会放手,学会单纯的发自内心去爱,别绑架也别束缚,那么成全的也是他自己的人生。
人要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使命,除了照顾好生我、和我生的人,我们需要一手挑起自己的梦想、一手撑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奋斗再奋斗,当你发觉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活着不是单纯的苟且度日的时候,才真正的活出了自己。
而一个有价值、有意义、有成就感的生命的存在,必然会对生活充满热情、那闪耀的人性之光也必将影响到周围人,包括自己的子女、父母以及自己的另一半。
从懵懂的少年阶段开始,到青春期,到走向成年,到成熟期走向衰老,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在寻找的都是自我价值。而从别人身上找到的成就感、认同感往往只是一时的驱动力,那不足以支撑起我们的整个人生。
所以我们付出爱、我们去爱人,也接受别人给我们的爱,但因为我们有自我,我们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才能不在这爱与责任中迷失,不轻易把父母、爱人、伴侣的光环、成就当成自己的成就、也不盲目把他们的不幸和错误当成自己的问题。
因为我们能独立于他人之外看这个世界、爱自己,所以我们才能守护好自己的人生、活好自己。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