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编辑:清新语
【编辑推荐语】推荐语:好的家风对一个家庭非常重要,文章写了姑妈一大家人和睦相处,遇事有商有量,大家有话敞开来讲,对子孙后代影响很大。那些家风不好的人家,亲情淡漠,总是争吵不休。树立良好的家风对教育好后代非常有好处。编辑精读并推荐。
临近春节,虽然仍有疫情之忧,但是人们过节的热情丝毫不减。这段时间街上的行人络绎不绝,商场里也是比肩接踵,夜晚华灯初上,人们成群结队,跳舞,拍照,搞直播,一派祥和的景象。树枝上挂着火红的灯笼,树身上缠着各色的灯带,明明灭灭,闪闪烁烁,烘托出浓烈的节日氛围。
今天店里来了一位顾客,是我相熟的故人,多年未见几乎不敢相认,只记得他一些明显的生理特征。谈喧之间,感慨良多。说起春节走亲访友,他对此不以为然。他说对于过节,他早就没了那份热情,不管你在不在意,日子总会过去。你串不串门,别人照样过他的生活,你喝清的吃稠的,也与别人无关。言语之间对于人情世故看得很淡,彷佛看透了世态炎凉,超脱于世俗之外。俨然高人之神态,大家之风范。
其实他这样极端的想法与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上学的时候,就从他家门口路过。印象中他父亲弟兄几个动不动就厮打在一起,好像是为了分家的事情。那时候没啥家产可分,只不过是他多分了一棵树,你少分了一根筷子。因为贫穷分毛必争。
后来是为了他爷爷奶奶的养老问题,动辄两位老人的铺盖卷就被扔到居民点街上,弟兄三个推三阻四上演现实版的《墙头记》。后来他奶奶去世了,他爷爷不争气地又瘫痪了,晚年生活更加凄凉。我记得夏天的时候,他们家院子里总是有一堆沙子,他爷爷一丝不挂的躺在沙堆上,屎和尿都在沙堆上就地解决。每天用铁锹把屎和尿铲出去,沙堆周围绿头苍蝇嗡嗡乱飞,他爷爷红红的眼窝里都让苍蝇下了蛆,看着让人心悸。他爷爷去世后,他的父辈们彻底断绝了来往,彼此不进家门,形同陌路。
到了他父亲老去的时候,他们弟兄四个又继承了父辈的传统。不仅弟兄之间拳脚往来,有时候父子之间,妯娌之间也战斗频频,闹得鸡飞狗跳墙的不得安宁。为了老人的赡养问题,村组干部三天两头做调解工作。据说在他们老父亲去世后,还没有来得及下葬,弟兄几个就吵得脸红脖子粗,为了“历史遗留问题”闹得你死我活。老父亲的丧事办完了,弟兄们的情意也消耗殆尽了,彼此放出话“老死不相往来”。
我记得父亲在世的时候,说谁谁谁家如何如何,总是能用朴素的语言说出一些道理,我们本地方言不知道用哪个字才能确切地表述。大概意思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家风传承很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你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孩子,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将来你的子孙后代也会照着样子来做。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说我大姑妈家的事情。
我们家在爷爷的手里很贫穷,奶奶长期带着大姑妈寄居在奶奶的娘家。奶奶娘家有榨油坊,有骆驼队,有羊群,是当地有名的财主。由于家业丰厚,虽地处偏远地带,但是特别注重教育,在当地办了学堂。我的几个舅爷都是断文识字的人,家教极其严格,长幼尊卑,大小礼节,都很讲究。大姑妈也深受其熏陶,知书达理,治家有方。一九八一年她去世的时候,几个儿子还没有分家,在那时候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小时候总喜欢去大姑妈家,虽然他们家孩子也不少,但是他们全家对我还是喜爱有加,有好吃的总是偏向于我。那时候家庭条件都不是太好,子女多的家庭日子更不好过,所以子女成家以后都想单另过自己的小日子。姑妈家大表哥,二表哥,三表哥都已经成家多年,而且还有三个表姐没有出嫁,最小的表哥比我大三岁。现在仔细想想,将近二十口人的大家庭,日子过的和和睦睦,面临的问题肯定不少。
姑妈没上过学,仅仅认识的几个字,也是在舅爷家的那几年学到的。她深深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她家十二个子女中,只有大姐二姐没有上过学,其他的最少都是小学毕业。大表哥生产队当会计、二表哥是煤矿技术员、三表哥被推荐学医,后来当了医生。还有几个表姐在河南的、新疆的、还有山东的,不是当教师就是当工人,说来都是有文化的好处。我几个表哥的孩子,现在有两个医生,一个石油工人,一个教师,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我记得天还没亮的时候,姑妈家的院子里就各行其事,家务活做得热火朝天。我不记得有没有特意安排,反正是抬水的,清扫院子的,做饭的,烧火的,擦桌子板凳的,分工明确,井井有条。家里的事情忙完了,就一起出门去生产队上班,就剩下我和四表哥赖在热炕上,趴在被窝里吃馍馍。
大家庭没点矛盾是不可能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二嫂子有几天不怎么和别人说话,吃饭的时候自己端了碗去自己房间吃,这个情况让姑妈看在眼里。有一天晚饭过后,姑妈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她问大家最近有没有啥想法,或者是对啥时有啥看法。全家人面面相觑,没有人说话。
“王银芳,你没啥事吧?”姑妈点名说道。
“妈,看您说的,我能有啥事!”二嫂子吭哧了半天,红着脸憋出了这句话。
“不可能,心里有事都会在脸上表现出来,你也不必瞒我。”姑妈笑眯眯地对二嫂说。
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咋回事,你看我,我看你的感到很奇怪,都看着二嫂子,脸上写满了问号。
“我其实也没啥,就是……就是,我看到她三婶屋里有一块花布,我觉得妈做事不公平,有点儿偏心眼。”二嫂嗫嚅地说。
“就那块花布?吴淑兰你给她说是咋回事。”姑妈对三嫂说。
“二嫂,你说的那块花布,是上个月我娘家侄女订婚的时候送给我的。我还和妈说等下次进城的时候,给你的平平和我的红红各做一条裤子呢。”三嫂笑着说。
“……”二嫂子红着脸说不出话了。
“这两天我就看你有些不对劲,还真的有事。你们有啥事,有啥想不开的就说出来,不要把事情往心里搁。一些小事积攒久了,就会酿成大的矛盾,一个锅里吃饭,都把心放敞亮一些。”姑妈对大家说。
姑妈对自家姑娘和媳妇一样对待,从不偏向谁,即使是出了嫁的姑娘也不放松教育。三姐夫刚结婚的头一年,他不知道姑妈的规矩,大年初一大早就和三姐来拜年了。他们前脚刚进门,就被姑妈赶了出去。姑妈说嫁出去的女儿就要用心操持婆家的事情,大年初一就该孝敬公公婆婆,大年初二才是回娘家的日子。大年初二吃过早饭,她就给几个儿媳妇准备礼品,催促他们尽快回娘家给父母拜年。
也不知三嫂从哪里得到消息,说是三表哥在铜矿和一位姑娘搞不正当关系。这可把姑妈气坏了,她通过铜矿的职工了解情况,听说三表哥的确有这个倾向。姑妈坐车找到铜矿,当着几百号工人的面把三表哥骂得狗血喷头,就这还不解气,从食堂拿了擀面杖把三表哥追的满山沟躲避。从此再也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三表哥和三嫂相敬如宾,至今都恩爱有加。
姑妈去世后他们还是没有分家,由大嫂主持家务,一家人没出现过不愉快的事。两年后二表哥根据政策,可以在城里修房子,三表哥也给三嫂办了农转非,一家人和和气气分家了。虽然分家了,四表哥的媳妇是几个哥哥嫂子的操持下娶进门的。
前段时间二表哥和我一起参加侄子的婚礼,他说要去山东淄博大表哥的儿子家。大表哥的儿子已经给他买好了飞机票,然后从淄博到河南濮阳,濮阳的外甥早就让他去呢。他说这些后代虽然离得远,但是挂念的很紧,自从有了微信,有了家族微信群,大家的联系更紧了,彷佛又回到了从前……
真的,家风传承很重要!为人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