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一种科学有效连结他人的方式
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马井学校
郭攀
初看这本书,我误认为这本书枯燥、理论性强,质疑它的价值。后来,当自己沉浸式读起来,才感觉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这本书我从头到尾,我一字不差读完了,我有点不敢相信“非暴力沟通的思维方式”这么神奇吗?真的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的纠纷与冲突吗?然而,当我一章一章阅读,每一章节之观点都带我回到过去,来到以前我的身边。我其实很害怕冲突,所以有时候我不太愿意与他人打交道。因此,我之前的生命底色是灰白的,我很孤独,我渴望与人有心与心之间的连接,但我害怕冲突,导致外在对我的评价是不合群。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我需要与他人沟通、交流。我的顾虑,在看了这本书之后,不仅解除了还有点收获的欣喜。收获总结如下:1.观察、识别自己和对方的感受;2.将感受与需要相连;3.真诚地用清晰、具体、正向的行动语言向他人提出可行的请求。
一、真诚是彼此沟通畅快的关键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拿出彼此的真心。沟通双方一方是给予者,一方是接受者。当给予是由衷的,而非出于害怕、内疚、羞愧或是渴求回报,接受者才能心无挂碍地享受这份馈赠。与此同时,给予着因为看到自己为他人的幸福做出了贡献,也会收获更多的自我肯定。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我住在一个朋友那里,朋友的妹妹有次和我一起去永辉超市购物,我当时把那个女孩当作我的妹妹,细心照顾,那个女孩与我弟弟年纪相仿,看到她我仿佛看到了我弟弟,疼爱之情油然而生。后来,那个女孩对我说,起初我对她好像姐姐,但是后来感觉变了,感觉不一样了。后来我反思我可能不再把她当作我的妹妹了吧,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发自内心地给予,友善之花终将在你我心中盛开。
2、 远离沟通的误区,建立生命连接的桥梁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天性中的慈悲和善意?某些语言与表达方式造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暴力,如道德评判;做比较;推卸责任;要求而不是请求;奖惩思维等。疏离生命的语言根植于影响了我们数千年的性恶论,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恶的基因,认为人们需要通过教导来压制某些卑劣天性。生活中很多对话体现出疏离生命的语言,如道德评判,即认为那些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是不对的、不好的。有次,学校某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别的领导说我不善交际,不合群,问题很大。还有次因为我对于学校管职称的老师提出一些我的看法,这与他的想法相冲突。之后他就对学校某领导说因为我的原因,他不想再接手职称管理方面的工作。要是刚入职场的我,听到这话,我会害怕,但后来我复盘这件事,我想之所以我被批评,是因为我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去做。再说管职称的老师早就在会上说自己不想干职称管理方面的工作了。我们大多数人在贴标签、做比较、要求和评判的语言环境中长大。鲜少去觉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些疏离生命的沟通方式,在一点一点降低我们生活的幸福度。
3、 观察、评论贴一起,幸福就会离我们而去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区分观察与评论,一旦我们在观察中夹着评论,他人往往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并产生抗拒心理。我的童年时期的语言环境充满指责与命令。我一放假,我妈就会说,把五间屋子的地面,现扫后拖,弄得干干净净的。一旦我有一点不情愿,我妈要么说我懒,贬得我一无是处;要么说你离开这个家。如果我和她顶嘴,我必将受到更严厉的打、骂。打扫的时候,她还要走过来评判你做得怎么样,如门后没有扫,愤怒之情充斥着整间屋子。到现在只要有人对我做的事情评头论足,我内心升腾起万分的厌恶。正因为有这样痛苦的经历,我告诉自己对别人做的事情,多观察,不要评论,不要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这样会让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才会越来越近。
4、 体会与表达感受 ,更好地与他人连结
允许自己表达感受、袒露脆弱,这真的有助于化解冲突。很多人有误区,认为在与他人交流中坦白自己的担忧、害怕,对方会知道自己的弱点,会更准确无误地伤害自己。其实有这样的顾虑是人之常情,因为我们的基因文化体现着人性恶。我举自己一个例子,我曾经因为女儿择校问题与我丈夫深入探讨过,先开始他一直不同意让我女儿在区里上幼儿园,他想让女儿去市区上,我当时很难受、我每次都把自己的想法、我的脆弱与我丈夫说了,他始终都不同意。后来,我沉下心来,慢慢地与他分析,我对我女儿的思念;我对女儿应付的责任;我对女儿的关心与爱;当然我强调了我对他的关爱,期望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幸福生活。后来,不知怎么他的态度不再强硬,最终同意让我女儿在我工作所在的区里上幼儿园。真诚地用清晰、具体、正向的行动语言向他人提出可行的请求,常常让问题顺利快速地解决掉。
5、 解读感受背后的需要 ,聆听彼此的心声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看见感受背后的需要。听到不中听的话,评判、批评、分析和论断他人,都使我们疏离了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当人们听到批评,往往会以自我辩护或反击来回应。我们越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与需要,他人就越有可能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这个章节的核心理念,我深有体会。每次我与我丈夫打电话,我说到女儿的事,他总是说我做得不对,我就生气地把电话挂掉,他就又把电话打来,我再挂掉,反复折腾。后来,我直接说出他对我的自责让我多么抓狂、愤怒—我内心的感受;我的需要——我多想得到你的体谅与理解;慢慢地我们之间的沟通变得顺畅,他意识到指责解决不了问题,彼此看到彼此的需要,我需要他多给我点试错的空间,因为我是第一次做妈妈;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得到更好的照顾。谢天谢地,这样的惨痛又刻骨铭心的经历,我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找到了理论依据。沟通时,我们要找到感受背后的需要,这才有助于问题快速有效的地解决。
写到这里,我还没有总结完这本书中的宝贵理念。在阅读过程中,我画了很多线,做了相应的旁批,每个笔触下,我都能够看到过往的自己,能够倾听到当时自己的内心,很多没有表达出来的心声。阅读本书,这是一场与过往的自己对话,我现在理解了《非暴力沟通》书中的核心精神,我会努力感受和引导当时的自己,希望将来的生活能勇敢地表达感受和脆弱,耐心而温和地体会自身需要,诚恳而坚定地提出合理的请求。生命是一条长河,允许走弯路、遇荆棘;允许自己是有伤痕的,不完美的;承认这些,我相信我是不断成长的。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我们做得不怎么样也值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