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马文鲍尔一手缔造麦肯锡的传奇,为什么公司不叫马文鲍尔?
在正式分享开始之前,先分享一个小插曲,我一直很好奇,麦肯锡是创始人的名字,但是马文鲍尔当时把麦肯锡公司接过来时为什么不改成他的名字,今天在书里终于看到了,这里引用书中原文给大家看。
马文是这样说的:“当初麦肯锡离开麦肯锡去马歇尔费尔德公司的时候(担任董事长),他把钱都带走了,我们银行虎头脸下个月发工资的钱都不够了,房租也该交了。客户情况也不太好,马文和合伙人到处跑,告诉客户没问题继续用我们把,虽然顶梁柱走了。马文鲍尔当时作为公司的领导人一定要找到一些新业务,虽然他的名字不叫麦肯锡。那个时候马文就下定决心,一定不要让他的接班人费神去解释为什么这家公司不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马文鲍尔不改名要联系时代背景,其实是一个命名成本和品牌资产的问题,当时创始人顶梁柱刚刚走,但是麦肯锡三个字在业内其实是有一定品牌资产积累的,要知道那个马文鲍尔买下麦肯锡是在1947年距离1926年已经经营21年了,我们可以从原文中可以看出马文鲍尔说虽然他不叫麦肯锡但是还是能做好业务,说明很多人是看麦肯锡创始人和麦肯锡的招牌的,如果马文鲍尔买下这家公司本来买的就是麦肯锡三个字,他当然不会把这个名字改掉,所以麦肯锡就这样一直沿用至今。
一、做工作要有职业生涯意识,你就会有作品心,会有更投入的热情和努力。
马文说要想在麦肯锡成功,就要对于公司的“个性”有相当的投入和认同,并且当成是自己发展职业生涯的心态。马文鲍尔致力于把麦肯锡打造成一家职业生涯、稳健经营的公司,可是有意思的是每6个新人里只有1个人会在麦肯锡呆到5年以上,三十有80%以上的人在6个月以内的新人会将麦肯锡看作一个发展职业生涯的公司。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大家都在争夺优秀人才,大家对麦肯锡有这样的投入度是难能可贵的,所以马文说投入是双向的,加入麦肯锡就希望他能成功,如果他离职了,也希望他和麦肯锡保持终身联系,能够用职业生涯这样心态的人往往工作也更加努力,所以马文也希望他们能找到更好的新工作。
二、麦肯锡对于跟客户收钱非常佛系,但是马文鲍尔其实一个非常实际斤斤计较的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冲突感的情况产生?这来源于马文鲍尔的一个理念,专业服务公司不是依赖财务目标,而是依赖人才和声誉,如果过于依赖财务目标,公司会损失独立性,就无法为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
所以在一次麦肯锡遇到财务下滑的时候,所有资深董事在一起开会,一位董事说到如何改善经济目标和建立麦肯锡的商业模型,马文说到“我不是资深董事,但是我可以说一句吗?一个专业公司怎么可能有什么商业系统呢?如果我们能为客户更好的服务,就会有很好的收入,如果我们把精力放在收入上,既不会有收入也不会有客户”整个会议讨论就此打住了,因为他说的太好了。
对于收费问题,马文鲍尔坚持用按价值收费的规则,而且总让客户觉得费用合理,当时的大环境都是按照日薪或者时薪,他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收费方式,如果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创造价值,怎么能跟人家收费呢?但是如果创造的价值很大,那么马文鲍尔也不会放弃应有的回报。
所以在成本问题上马文鲍尔经常给咨询顾问提醒,要降低客户的总成本,比如和客户吃饭只能点特价菜,虽然专业服务费和杂费是分开的,但是客户看的是总成本,我们创造的价值越高用的成本越低,带给客户的价值就越大,一家专业公司过分追求收入目标和接受一些无法给客户创造价值的项目就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会破坏公司的声誉,损失未来的员工,断送公司的前途,这一点不止对于咨询公司,对任何一家专业公司里说都是如此。奥美创始人奥格威曾经请马文鲍尔看自己的公司原则,当时奥格威写了一条年年实现利润增长。马文鲍尔说到扯淡,任何一家服务性公司如果把盈利看的比客户服务更重要就活该倒闭。
三、永远保持危机感,永不自满
马文亲眼看见许多大企业因为自满,当不断变化的外部现实环境脱节而毁于一旦,他知道麦肯锡必须避免同样的错误。
所以马文鲍尔不仅不固步自封还有开放的胸襟,勇于面对批评。有一件事是这样的,当时马文要去克利夫兰拜访凯斯西保留地大学,他和这个学校渊源很深,大家都很崇拜马文,所以当时他们决定把所有麦肯锡合伙人都召集过去一起开一个联欢会,但是就在他们去的那天华尔街日报写了一篇无中生有的负面文章,说麦肯锡会迅速成长复杂化,国际化,会失去原来的价值观,出现官僚主义抬头。
当时联欢会上大家正准备相互敬酒,马文说到大家都知道华尔街日本的事把,今天咱们有正经事谈,大家都座把,于是他就带着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逐条分析了文章的所有观点。
这一点我有点小感触,经常听到一些企业家说生意不好做啦,但是事实在他说这样话的同时,我从一些企业家听到的就是现在非常多的机会挑战啊我们要赶紧抓住大干一场,虽然他们的行业情况可能不同,但是本质是近些年中国的商业环境变化非常快,如果一直固步自封不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改变,倒闭也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