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杨敏良的实践反馈,看到自己教学准备考虑不足。于是,重新梳理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在此特别感谢杨敏良的反馈,让我有再次思考的机会,学习永远在路上。
从认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到开始时间管理,期间也是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课上我却重点给大家讲时间管理矩阵,对初次接触这个课题的伙伴增加了不少困扰,也增加付诸实践的难度。今天我将重新梳理,给大家有一个更完整的角度看问题,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个选择应用。
时间管理的应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备忘录
把要做的事项都列出来,做成一份清单。做完一项划掉一项,减少遗漏事件发生。这是做好自我管理的基础,也是最容易实现的第一步。
至于这个清单是以周清单,还是以日清单,我个人建议是以“随时清单记录”为佳。至于是借助一个小本子+笔,还是手机记录,看自己喜好定。
第二阶段:周计划+日清单
这个阶段和第一阶段的相同点:依然把要做的任务事项,用清单列出来。
差异点:有了一份日清单的同时,增加了周计划,同时不管对周计划还是日清单,上面所列任务都需要有一个大概时长和时间点的规划匹配。
改进之处:多了一点整体时间规划的能力体现,同时在做下周计划时,回顾一下上周的时间规划是否合理?慢慢的增加对时间安排的掌控感。
第三阶段:优先级排序,追求效率
随着工作节奏加快,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法彻底完成。怎么办?对时间管理的要求又需要进阶一步,对工作任务需要做一些取舍。问题是如何取舍呢?这时候就是第三阶段核心——时间管理矩阵。
时间管理矩阵,从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两个维度四个象限,对工作任务做一个优先级排序。
毫无疑问,最先需要解决的肯定是第一象限——重要紧急类。这类一般属于突发事件。
解决第一象限之后,接下来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第四象限(紧急不重要),哪个先解决呢?你不凡思考一下,这两个象限的事情如果不做或拖延了,会有什么结果?
第二象限的拖延,慢慢地会变成第一象限(重要紧急),第四象限的拖延,或许就错过或消失了。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应该是第二象限优先处理。
虽然第四象限事情占用时间不多,却会层出不穷。很多时候你是想着处理完第四象限的事情就去做第二象限,结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会因为疲于应付第四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件,让自己迷失方向,感觉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忙啥。
可以想象一下你是否遇到类似场景:
手上有一份任务清单——10项任务,计划在一天内完成,开始行动。
第一步,肯定是“紧急重要”类先消灭。
第二步,选择相对比较简单的任务。
第三步,花费时间比较短的任务。
第四步,有趣的相对喜欢做的任务。
四步下来,估计消灭了6项任务,时间也差不多了。回头一看,还有4项没做,而且留下了的3项基本都是重要且不紧急的。
因为重要不紧急的一般都有一个类似特性:不紧急、做起来不简单、耗时、不好玩、有难度。正好和前面先完成的6项特征相反。但如果这些事情不做,或拖延,慢慢就会成为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瞬间,人的紧迫感和压力感油然而生。
比如:团队某成员服务指标连续三个月都不好,本来想着第一个月出现异常不好,就计划专门安排时间沟通解决,结果到了非谈不可了(重要且紧急)。
这个阶段的实践难点在哪里?难在不是你缺乏“时间管理矩阵”的意识,而是难在你是否会识别到底哪些是和工作目标强关联的要事。 虽然在培训现场,我也告诉过大家,重要不重要,每个人的工作情况不一样,是有个人主观选择的因素。但是否有效果,关键还有认知的差异,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需要选择相信,然后亦步亦趋的实践、总结反思,才能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要事。
第四阶段:目标导向,平衡管理
随着第三阶段的慢慢推进,你是做得很好,是把很多精力安排在第三象限——重要不紧急的任务,因为上进,投入专注,也许会感到很辛苦。这时候就是一个工作生活平衡管理的问题的,此处不再展开叙述。 每个人所处的当下状态不一样,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时间其实是无法管理的,你做与不做,它都自顾自往前走,你真正能管理的是自己。选择行动还是放弃,是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如果相信,不凡试试看。给梦想插上行动的翅膀,终将抵达心中的那份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