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和解的八年:从自我苛责的深渊,走向温柔接纳的暖阳

在很长一段人生里,我都像背着一块沉重的石头行走。低价值感像细密的藤蔓,紧紧缠绕着我的内心,让我活在“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里。

我对自己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凡事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工作上不能出一点差错,与人相处时要让每个人都满意,甚至连生活里的小事,都要按照“最优标准”来完成。

可越追求完美,就越容易陷入焦虑的漩涡。一旦事情没有达到预期,内心的指责便会如潮水般涌来:“你怎么这么没用?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这样的人,根本不配被别人喜欢”。

那些尖锐的自我攻击,像一把把小刀,慢慢磨掉了我的自信。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被爱”,我活得小心翼翼。

我不断压榨自己的精力,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哪怕委屈自己也要去讨好;我反复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才对”“我应该变成什么样的人才能被认可”,无数个“应该”像无形的枷锁,把我困在自我怀疑的牢笼里。

反复念“应该经”的我内耗成了常态——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总觉得身心俱疲;明明渴望被理解,却不敢暴露丝毫脆弱,生怕别人发现“我其实很差劲”。

改变的转折点,是孩子的出生。当我抱着这个小小的生命,看着她毫无保留地依赖我时,我开始思考:

我要如何才能养育出一个阳光开朗自信的孩子?我是源头啊,我不能再用苛责的态度对待自己了,我要成为一个能接纳自己、也能温暖孩子的妈妈。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心理学。最初只是抱着“想改变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这一学,就是八年。

这八年里,我读了很多书,听了无数课程,也做了很多自我觉察。我慢慢明白,曾经那个追求“完美”的自己,其实是陷入了“全能自恋”的陷阱——我错误地认为,只有做到完美、无所不能,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可事实上,真正的价值感,从来不是来自“我必须做好所有事”,而是来自“我允许自己不完美”。

当然,改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直到现在,我还是会经常掉进过去的坑里:工作出了纰漏,第一反应依然是自我指责;和别人发生矛盾,还是会下意识地反思“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

但比起从前,我多了一份“停下来”的能力。每当负面情绪涌上时,我会试着对自己说:“没关系,这次没做好不代表你很差,至少你已经尽力了”。

我开始学着在事情里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哪怕项目没达到预期,至少我在过程中主动解决了几个难题;哪怕和朋友产生了误会,至少我愿意主动沟通化解。

对于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复讨伐自己,而是学会了“复盘”。我会冷静地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得更好”上,而不是沉浸在“我为什么又做错了”的负面情绪里。

我渐渐发现,当我停止自我攻击,转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时,反而能获得更多前行的力量。

就像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与其坐在地上骂自己“怎么这么不小心”,不如站起来拍拍灰尘,看看路哪里不平,下次注意避开——指责不会让伤口愈合,但接纳和调整,能让我们走得更稳。

现在的我越来越清楚:无条件接纳自己,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用一生去修炼的课题。我们不必逼自己成为“全能的人”,也不用靠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做得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大方地对自己说“我很棒,我值得被肯定”;做得不好的时候,更要学会温柔地拥抱自己,告诉自己“没关系,这次的失误是为了下次更好的成长”。

要知道,当你遇到挫折时,本身就已经足够难过了,如果再用自我攻击雪上加霜,只会让自己在疲惫中失去前行的勇气。而接纳与肯定,才是治愈内心的良药。

那些别人给不了的认可,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那些曾经缺失的底气,我们能在一次次自我接纳里慢慢攒起来。

回望这八年,我从一个习惯苛责自己的人,变成一个能慢慢接纳自己的人,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但也每一步都充满意义。

我知道,与自己和解的路还很长,我或许永远都达不到“完全接纳自己”的状态,但没关系——只要我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一点对自己的温柔,多一点对自己的肯定,就是在慢慢靠近更好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学会:不被“完美”绑架,不被“应该”束缚,用接纳的眼光看待自己,用肯定的声音鼓励自己。

因为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当你开始相信自己,你就已经拥有了前行的全部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