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寒假在《红楼梦》中沉浮,郁闷愁怅、伤心流泪,开学后在热气蒸腾的工作中才得以治愈。今年寒假,一本《六神磊磊谈金庸》打发时光,倒也轻松愉悦。
幼年时一头扎进武侠堆,白天读,晚上钻进被窝打着手电筒继续读,读过金庸,读过古龙,读过梁羽生,读过诸葛青云。《射雕英雄传》是我对金庸小说的最爱。一次上当当网闲逛,猛然看到这本《六神磊磊读金庸》,六神君的大名早已耳闻,他解读金庸的文章也多少读过一些,颇觉有趣,便果断下单。
对武侠小说的痴爱也算是一种情结,只是中年大妈再无心境重游武侠世界。于是,这厚厚的一本书,既是对日常紧绷神经的调节,又是对我幼年时光的祭奠。
佩服六神君从打打杀杀的字里行间读出了现实江湖、人生哲学,他用语幽默,对金庸小说的解读犀利、独特,让人忍俊不禁之时又频频点头,心中一万个称赞“六神君高见”,进而怀疑自己是否认真读过武侠。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迷们都知道,金庸先生最主要的十五部书尽在这两句话中,而六神君这部解读金庸小说的随笔文集就囊括了其中的十一部。他大致以时间为序,以人物为主,一本一本解读,偶尔在某个地方发表一下对金庸小说的整体感知。
解读金庸小说的人不在少数,缘何六神君能脱颖而出、扬名四海?通读全书,遂解此惑。首先,吸引我的是本书的序文《不再心中一荡,谁来怜我世人》。一序出全篇,六神君在此序中用“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两句话概括了金庸小说的精神实质。郭靖大侠说了第一句,大展家国情怀。《倚天屠龙记》里明教的歌唱了第二句,尽显悲悯之心。六神君认为,“家国”奠定了金庸小说的底色,“悲悯”决定了金庸小说的高度,这一概括我以为精准。而金庸小说之所以成为武侠小说之巅峰,也正因了这两点。尤其是他的悲悯之心,“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人人可悯”。
仅以序文之妙并不能说明全书之妙,正文解读,多层次、多角度,武侠与生活并行,书本与现实碰撞。六神君笔下展现的金庸世界,不只是侠肝义胆,更有个人成长、家庭教育、职场智慧、家族纷争、家国政治。当然,还有一个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爱情。看六神君的文章,看到的不只是金庸笔下的人物,更多的是看到现实,是我们眼前的社会,是我们身边的江湖。比如他的《全真派搞创新》《一篇精彩的领导讲话》《群众演员是靠不住的》《金庸会议学》《退休之难》……单从题目上看,就是我们的现实之景;内容自不必说,也是时时处处与现实相联系。
六神君最优于他人的,我以为是他对金庸小说的纵向解读。金庸从宋朝一直写到清朝,时间跨度超长,但无论是金庸笔下的爱情,还是金庸笔下的武功,甚至具体到各大门派的流变发展,六神君都能拉出一条长线。
比如爱情,六神君认为:《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中,爱情是极度美好的,是不能亵渎和嘲笑的,是可以当成人生目标的;而到了《笑傲江湖》,爱情最终让位于自由;再到《鹿鼎记》,爱情可有可无,甚至还变成了被解构、被嘲笑的东西。所以,六神君概括说,金庸的十五部作品连在一起,画出了一个圆拱形的“爱情浓度拋物线”,中间极盛,两头很低,始于点缀,终于虚无。
对于武功,六神君更直接说,金庸小说是一部武功的退化史,也是一部武人的缩阳史。对于各大门派的流变发展,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丐帮堕落的描述:从《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里一心想抗敌的宋朝丐帮到《倚天屠龙记》里一心想争霸的元朝丐帮再到《雪山飞狐》里只想给朝廷当打手的清朝丐帮。真的是如鲁迅笔下九斤老太说的那句话“一代不如一代”。
我最喜欢的是六神君那篇把《鹿鼎记》和《红楼梦》放在一起比较的文章。他把贾宝玉和韦小宝放在一块儿来比,比出身,比结局,甚至比爹,比来比去,比出:《鹿鼎记》就是反着的《红楼梦》。接着又说两书除了相反处,还有相似处、交叉处。从开头写法的相似到匠心暗合的相似,再到曲调的交叉、气质的相像。最后得出结论:伟大的作品往往都是复调的,而且往往都是短暂的喜剧、永恒的悲剧。去年寒假我沉迷于《红楼梦》几近不能自拔,今年寒假细读六神君此篇,亦觉神思大清,遂拍手称好。
尽管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六神君对金庸小说的解读一定是引起了无数金迷的共鸣,而这种共鸣频率却又是金迷们难以找到的。所以,十五部金庸小说不仅奠定了金庸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成就了六神磊磊这个以消费金庸为业的人。所以,我们还能说俗文学没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