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心理学这门学科,乍一看让人感觉很神秘,如果学会了,肯定就有“读心术”了,能读懂别人的想法,多酷啊。这种单纯的想法应该就是学习心理学的内驱力了。
每个人学习心理学,相信都有各自的动机,有人因为感兴趣,有人因为想了解他人,也有的人希望能了解自己。我最初的动机就是想了解他人,想改变他人。但是学到现在,我并不想改变任何人了,因为我发现了一个秘密: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才是捷径,把目光投向自己,才能实现“杠杆级”的价值。
我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追随者,记得一个精神分析大咖曾说过:学习心理学,有一点“心理问题”的人会学得快一些,或者领悟会深刻一些。我想我就是这种人。
我以自己学习心理学的心理过程作一些总结:
1、了解人性
我学习心理学的初心,是因为与周围的人相处起来有太多的心理矛盾,我想了解他们,或者是改变他们。这些人是伴侣,孩子,父母,学习的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和睦相处。
孩子一开始是一张白纸,我似乎又天然的爱孩子,没有多少改造空间,所以在“改变”孩子的时间分配上是占比最小的。而父母又是“权威”,在空间上又是分离的状态,所以我的精力几乎都花在了改造伴侣上面。
与伴侣的亲密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我们的关系好得如同一个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了解你的所思所想,你也了解我的所思所想,我们的起心动念,对方都能够了解。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是两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的自恋。但是我只能代表自己的心理活动,所以我认为自己一开始就是这种人格。
我不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所以只能一味地去分析对方,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对我?他为什么会这么评价我?为什么他总是达不到我的期待?我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到了解对面这个人身上,我想通过学习改变他,把他改造成理想的伴侣。
可是我不懂人性,“改造别人”一开始就是错的,人都有其心理防御机制,这些机制时刻都在运行,保护着每个人不受伤害,我们更深层的心理动机是:每个人都希望做自己,不希望被别人改变,这是维护个人边界的基本独立性,即主体性。“做自己”的动因,既是有意识的,也是无意识的,也就是每个人都被这两个意识包裹和保护。我们要想改变他人,其实首先对抗的就是对方的防御机制,所以基本无效。
2、认识自己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说的就是改造别人的行为。在我努力改造别人而无果之后,我才开始注意到自己。别人是我们之外的人,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怎么可能掌握别人的起心动念,所以不停地想要改造别人,想想真的很悲哀,因为既浪费时间,又破坏关系。
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把力量收回来,先看看自己怎么回事,为什么想要去改变别人。从最亲密的伴侣关系上来观察,我发现了自己有一种妄念——即想要把伴侣改造成最理想的样子。
改造别人有一个前提,就是没有安全感,伴侣不在的掌控之内,会感到不安,所以对方最好能符合我的期待,如我所愿。
除了安全感,我们的心理需求还有很多,比如被关注,被理解,被爱,假如这些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孤独,甚至感到被抛弃,这些感受会激活我们的“死本能”。
人是关系的动物,我们虽然会在关系里受伤,但是又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关系。所以我们看似与别人冲突不断,其实是自己内在的冲突,我们其实不了解自己。
因此我首先应该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认知,这是我学习后最大的收获。
3、不再二元对立
人的认知是不断积累的,我开始学习教育学初期,只认定一种教育模式,其他的观点一律排斥。或者一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也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不入耳的内容坚决不接受,不但是认知匮乏,最重要的是人格不成熟。
人格的成熟度也是认知与实践的积累得来的,只有不断学地习和思考才可能有新的认知。学习的时候还要带着谦卑之心,去听不同的观点,去感受别人的感受,才会了解别人的看法有他自己的逻辑,也有人格的参与,人格没有对错。
认知积累得多了,我可以接受不同的声音了,因为每个人的思考都与自己的性格有关,与经历有关,有太多的因素组成。比如养育孩子方面,父母几乎都是以自己的经历作为经验,或者与之相反的方式来养育孩子,目的都希望把孩子养育好,所以好的动机是有意识行为,可圈可点,而不好的动机是无意识行为,后者不容易察觉,所以只能说,每个父母都需要成长,成长与不成长,是每个人的选择。
当我理解了大多数的父母,我也理解了自己和队友,我们的成长环境不同,接受的养育方式也不同,所以对养育孩子的看法也不同,我们不能直接否定哪一方,而是需要磨合,尽量达成一致。或者不同的方式要养,也能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多元化教育。
4、不断获得新的客体经验
不管读书还是与人打交道,都会获得新的客体经验,这也是学习心理学的最大收获之一。我们最原始的客体是父母,他们的人格对我们的影响深远,我们就像复制了父母的性格一般,重复着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假如没有新的客体关系,也许我们的性格不会完整。
在生活中,我喜欢与年迈的老人相处,因为他们大部分人的人格都比较成熟,像一个容器一样容纳我们的情绪,他们没有攻击性,很让人有一种稳稳的安全感。
但是并非所有的老人都如此,有的老人与之相反,仿佛身体带刺,只要靠近他们,就会感觉到威胁,他们的言语间总是透露着锋芒。我的外公就是这种性格,他性格古怪,总是表情很严肃,他吩咐的事必须马上去做,他语速很快,假如听不清他的指令,重新问他一遍,就会挨骂。所以我本能地会远离他,更害怕他对我发出指令。
除了老人,我们的周围也同样有各种性格的人,如今我是成年人,我有能力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即使性格古怪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会受到威胁,因为他们自己本身也很可怜,因为他们在作出保护自己的防御,那是潜意识的需要,也许他们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们想要获得客体关系就更容易了,书籍,视频,甚至是私信,都是与人链接的方式。链接的人越多,就越能从中学习到不一样的人格,我们也会自动筛选同频的人与其连接。
每个人都是赤身裸体地来到这个世界,从孤独中来,又回到孤独中去,但是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却要发挥生命最大的价值,去连接一切事物,以填充岁月的美好,赋予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