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莹毫无保留的善,当然会被很多现实的人认为是傻。逐利和自私的人总是会选择伤害她,因为不用付出什么代价。无论在原版还是《热辣滚烫》里,“善”都是这个角色的核心。
在原版中,第一次看完狩野拳击比赛后的一子问他,你和对手是朋友么?因为你们(比赛完)互相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拳击比赛就是这样,结束了就不再敌对,他们并不是因为仇恨才打的。”被这样告知后,一子轻声说“真好啊”;
而在《热辣滚烫》里,“对人都挺好的,但总受伤害”的乐莹看了拳击比赛后发现“两个人打成那样,最后还能抱在一起,我以为想得到拥抱只有对人好才行呢”,拳击成了不会辜负和背叛她的地方,那是她渴望却从没得到过的一种交流。
在最为关键的拳击比赛部分,影片用尽可能少的镜头剪辑最大程度地去把拳击场面拍得很实,一直在被揍的乐莹,场内外没有人指望她去赢,甚至能完成这场比赛,她被揍到趴下再站起来就是胜利,我们所等待到的“高光”便是她终于挥出自己拿手的左拳、击中了对手,即便下一秒就被反击到倒地不起。
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之上,影片接近末尾的部分,贾玲添加了一段“真相时刻”:当周围尽是闹剧与漩涡,她无限触底,终于受够了一切,为自己开始奋起挥拳。这与她在《你好,李焕英》里用的手法类似,是属于她标志性的催泪时刻。
在原版电影的尾声,女主角哭着与回头来找她的男人一起去吃饭,而这种日式茶泡饭风味的结尾在《热辣滚烫》里被改编地更为自我和女性:独自跑向远方的乐莹,是令人意外的惊喜。
影片绕不过去的话题,是关于贾玲减肥100斤。相比《百元之恋》,《热辣滚烫》不仅在讲述女主角乐莹的故事,贾玲也借着这个角色和作品在写自己的故事。
尽管贾玲直接说了“影片跟减肥无关”,但就像片中乐莹跟教练的对话那样,对方/观众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去接受信息:看点还是贾玲到底瘦没瘦、瘦了多少。
乐莹说“我要参加拳击比赛”,对方直接理解为“啊要减肥”,乐莹再次重复“不是,我要参加拳击比赛”,戏里戏外巧妙地呼应上了。
影片用一段秋冬春夏的蒙太奇去展现乐莹(贾玲)的蜕变,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直观和彻底的变化,冲击非常大。
贾玲在全片几乎没有尝试任何喜剧的表演方式(笑点都由其他角色承担了),她从变身前的无精打采、小心翼翼,到变身为合格的业余拳手后眼神与动作的笃定狠厉,不仅是体重,整个人的面貌、神态都是焕然一新的。
这样的改变也很催泪和令人唏嘘:贾玲与安藤樱,她们不一样,后者以演员的身份去完成一个角色、一部作品,她用自己独一无二的表演收获了各大奖项的认可,在演员的层面上,她已经做到了最佳;
而贾玲作为导演、编剧,又背负了创作者的压力和商业压力,《热辣滚烫》不是一部小而美的独立作品,而是在竞争最激烈的贺岁档里唯一一部女性导演的商业片,她需要以“减掉100斤”这样的话题来吸引人去看她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她没法四两拨千斤,而是用尽所有气力将这一袋水泥的重量变为武器,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投来目光。在采访中,贾玲说到走向拳击台的那条走廊设定是12米长,“这12米对我来说可能是(走了)一年,也可能是42年。”
值得高兴的是,上映当天,我们得知索尼影业买下了《热辣滚烫》的全球发行权——这是索尼第一次没有参与投资就购买了海外发行权的影片,是对贾玲这部作品很大的肯定;
而在此前,《你好,李焕英》的英文翻拍版权同样由索尼拿下,并由Laura Kosann担任改编工作(过去两年她有三部作品都进入了“好莱坞剧本黑名单”即高质量未制作剧本的名单),贾玲本人也会担任监制。
作为一名女性创作者,贾玲一直在讲述真诚质朴的故事,关于母亲的,关于自我的,它们都不复杂,也没有多么伟大,但放之四海皆可打动人,如果每一部作品都能带她走到更远、更大一点的地方,那便是贾玲、也是女性创作者的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