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艺术•学术
——有感于成长学院映潮班研修学习
映潮班 张爱敏
2002年之前,一直徘徊于语文教学边缘问题上,好像只是记住几个词语,理解一下关键句段的意思,明确一个中心思想,仅此而已。
2006年,第一次走出乡镇,走出长垣,来到郑州听课,惊喜地发现“语文教学原来可以这样教”,但如何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尚在懵懵懂懂之际。
2008年,作为抽测对象参加新乡市教师教育名著阅读的大赛,有幸读到余映潮老师的一本书《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老师的语文人生、语文理念、语文课例特别是其倡导的板块教学像一束光灿烂了我的双眸:语文课,我也可以这样上!我如饥似渴,沉浸其中,再后来,又读到了《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2010年,在全国鲁迅作品研讨课中,执教《社戏》一课,我从课文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切入设计主问题 “那戏真的好看吗?那豆真的好吃吗?”一线串珠,设计巧妙,内容充实,课堂高效,被评为河南省观摩课二等奖。
同年12月,在新乡市优质课大赛中,执教《陈太丘与友期》一课,以“进入播音室、徜徉文言吧、驻足探究亭”的清晰的板块模式在同课异构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2012年首届名师评选中,以“三句话自读法”设计《海燕》一课——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再一次演绎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学语文的理想境界。
于是,我沾沾自喜,自以为深得板块教学之奥妙,自以为研得板块教学之精髓,自以为妙得余氏之课堂精华。但当精读了余映潮老师的一系列课例,一系列文章,才发现自己的研读教材的肤浅,才发现自己创新与审美之不足,才发现自己的课依然务实性不足。
于是,这个夏天,我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河南教师成长学院,进入映潮班研修学习。
14号,本应该协助班长杨老师,尽一下地主之谊。可由于近段忙着完成稿约,忙着完成学习坊的总结,忙着整理心理咨询室的材料迎接均衡检查,自己所提交的《秋天的怀念》的课件还是前年参加的一次微课比赛的设计,还没来得及最后定稿。交作业时跃跃欲试,但真要上课,且与语文界的泰斗一起登台,压力不言而喻,上一节悦人耳目的课也是为映潮班献力吧!于是,只好放弃了接站,在家里安心备课。
15号,我终于见到了映潮班的导师——仰慕已久的余映潮老师,好矍铄哟!他站在舞台上,条理清晰,娓娓道来,如甘露,似旭阳,沐浴其中,宛如生命润泽之课堂。那是一句句深情的忠告与寄语啊!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好学习,有定力,明目标,厚积累,精提炼,技艺高;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记住10个字:时间,毅力,目标,方法,成果;好的语文老师一定在教学素养上练好三种基本功:教材利用的功夫,高效读写教学的功夫,复习备考研究与实践的功夫。我用红笔把这三种真功夫圈起来,作为自己近三年的成长目标。
16号,我要上观摩课了!这是我几经易稿的教学设计啊!介绍作者,导入课题,明确以一篇带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目标。遗憾的是未有达成。
第一步,读。字词分类,学生朗读,积累感知,文意粗知。本设计两个问题:一是解题;二是线索。但考虑到学生是八年级的,已学过课文,况且昨天查阅学生的书本,发现上面的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本着学生会的不讲的原则放弃了这个环节。于是就只设计了读,读字词,感知字面背后的意思;同时,把这些词送入文本,再读,为后面的品析做准备。
第二步,品。品什么?本着从不同角度品读,从而明确解读人物的方法的原则,把文本重组,以达成。但还是由于前面一个环节浪费了时间,且这个环节有点面面俱到,条理不清,未有很好调控,以至于最后一段的品析草率结束,背诵积累也未有体现。
第三步,写。其实这个环节设计成以悟带写更好。一直在纠结时间,只好一点带过。还好,自己能结合课外链接及时过渡,落脚在“好好活着”,活出人的高贵和尊严上。但是后面想和前面照应,以史铁生的一篇文带动《我与地坛》一本书的阅读未有达成。聆听余映潮老师的精彩点评,反思自己的课堂,有了更多的思考:每一位语文老师,要带着敬畏之心走进课堂,每一节都要好好的研读文本,研读课标,要善于发现文本的教学点,未有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才能让学生置身于诗意的语文课堂。
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时常泪眼婆娑。为什么?因为余老师用他朴素的践行,深邃的成果让我领略到了“唯有艰苦以求卓越,唯有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而今,领略了余老师丰厚辛勤的教研生活,目睹了余老师潜心治学的态度、严谨治学的风范、创造治学的品格,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作为语文人,唯有向着魏巍高山,向着明亮那方――教学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更是学术,走一步,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