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后竹园里,还静静地躺着一台石磨的磨片,这是我们乡间五、六十年代常见的石磨,在我的记忆中石磨分上下两爿,也称阴扇、阳扇。几十年过去了,那台石磨只剩个上爿,下爿大概造房时放入地基了。
一、关于石磨
翻阅有关资料,石磨是鲁班发明的,至少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是由两块相同的短圆柱石块和磨盘构成,通过磨的上扇与下扇旋转挤压,磨制各种谷物。它凝结着前人的智慧和历史给予一代代人的寄托,石磨一种老工艺,老文化,从古至今,一直传承下来。
小时候我听长辈人说,石磨是乡村农家不必可少的重要用具,大都是由精巧的石匠制作而成,一般的石匠不会錾磨。有关资料这样记载的,石磨的材质大都是石匠从大山里精选结实的石头,先是用锤子、錾子雕制成两个圆形平面的磨片,也就是石磨的上扇和下扇(也称阴阳扇)。下扇是固定的不动盘,上扇是转动盘,凿有磨眼,便于漏下粮食。石匠在两扇磨的接触面上凿刻成像牙齿似的纹理状,这样易以磨碎谷物。加工的时候,粮食从上扇的磨眼进入两扇磨片的接触面,并沿着有规律的纹理向外推移,在经过两盘石磨时,被磨碎并接二连三地磨成粉末。上扇石磨上还要錾出两个对称的磨棍眼,用于推拉磨时固定木棍。
二、石磨曾经是农家常见的食粮加工用具
记忆中我们老宅是三厢房屋,四厅头宅沟,我家和几个伯伯共住一宅,那时候有一台石磨,摆在堂屋里,因堂屋是几家共有财产,因此石磨也是共用的。这台石磨直径大约六十公分,石岩做成的,重量约二百来斤,石磨放在由几根杉木做成木架子的中间,木架很结实,上面的那扇石磨旋转,木架子一点也不会发生抖动,石磨虽简单粗糙,但它付出的劳动最多,宅上几家所有需要磨碎、磨细的玉米、麦子、高粱、大米都要经过它的劳动才转化为食物,可以说那台石磨基本上包揽了宅上全部加工任务。
那时候我们农家吃饭用粮一一磨粉,主要形式是人力牵磨,牵磨时,磨搭手柄要套在从房梁垂下来的两根用棕绳做的扣上,磨搭勾头光滑的轴插入磨子上边扇的木把上,人站在磨搭勾后面,双手抓住手柄做一推一拉重复动作,石磨在磨搭勾的作用下,作圆周运动,通常一般来说至少需要一人推拉,左右侧要有人盘磨,其中一人添料,因为只有不断地从磨眼里添加谷物,磨粉时才省时有效,否则时倍功半。
记得那时是人民公社时期,白天有劳力的都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各家各户都利用早、晚磨粉是经常的事情,每天凌晨或晚上,石磨会发出的有节奏的隆隆声音,虽然常常把我们从甜甜的睡梦中吵醒,但不觉得烦燥,因为石磨在转,我们第二天就有饭吃。
在我小时候,家里磨粉任务主要是由我母亲完成,每天吃过晚饭,母亲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去做这事,有时也叫上年少的大哥二哥帮忙,那时全家六、七口人的一日三餐食物都得从石磨中慢慢磨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从什么时候,我也跟着学牵磨,经过多次的训练,掌握了要领,首先要调整好步点和姿式,其次要一心一意,有耐力和韧劲,学会牵磨,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也可以帮助大人们做点家务活了。
每到过年,老家宅上堂屋里十分热闹,过年气氛非常浓厚,磨米粉、磨高梁,家家户户挨着次序,大家互帮互助,忙里忙外,石磨悠悠的转动声与人们的欢笑声构成了十分和谐的春节序曲。
三、不同寻常的石磨作坊
1、人力转圈推拉磨
小时候我们常见的是推磨,习惯叫法是牵磨,这在崇明乡村随处可见,而很少看到的是像北方人那样围着石磨人力推拉的情景。记得十岁左右时,我们小孩结伴常去浜镇,经过西市郭家,看到郭沛义家中的人力推拉磨,于是感到十分稀奇。郭家是街面房子,房屋不大,只能使用占地面积有限的推拉磨。那石磨的上盘,横着固定住一根木棍,木棍的一端横档拴着襻带,作用是套到肩上拉磨,郭家兄弟俩一个肩背襻带绳子使劲向前拉,另一人用腹部顶着横挡向前推,并不断往磨眼里加料,磨盘随着兄弟俩一前一后成弓字形的向前节奏,时而欢快地歌唱,时而沉重地呻吟,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无尽地围着同一圆心悠悠地转着转着……
2、水牛拉磨
在我的记忆中,最感兴趣的是水牛拉磨,也就所谓的牛牵磨。牛拉磨就是把牛牵到磨旮旯里,蒙上眼睛,把磨棍插到石磨眼里,再把牛套绳拴到磨棍上,添加上粮食就开始拉磨了。
牛牵磨在农村是很少见的,六十年代初,我只有四、五岁,常去马桥菜园大队办事处看牛牵磨,办事处内有一大礼堂,礼堂中央有一个大圆台一样的石磨子,礼堂边上是个豆制品作坊。牛牵磨开始前,作坊师傅让牛套上缰绳,用布把牛的眼睛蒙上,这时候随着师傅的叫喊声,牛就开始拉着磨片,围着大石磨不停地转圈,那时候我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直到后来才晓得,牛眼蒙住了,看不见光线就会循环往复地围着石磨转圈,牛牵磨就是用了牲口的这一生理特性。
3、稀少的小石磨
小时候,我还记得一种很少见手摇小石磨,这种石磨主要用于磨赤豆沙或豆浆,也有少数人家用于做水磨汤圆和水磨年糕,一般在春节前能看到,所以比较考究的人家才有此物。
做水磨粉之前,将粳米和糯米按照比例搭配好,然后掺进干净水浸泡一些时间,同时,在家里厅堂的地上摆一个小池子。这小池子是盛放磨汁的设施,所以,完成水磨粉是要好几个小时的活儿。
要开磨了,将浸泡好的大米用一个木盆分几次盛好,然后农妇坐在磨盘旁边,用小勺往磨盘眼里一次次添加搀和着水的大米,另外一人在磨盘前面推磨。磨盘转动的声音在那时候听起来很和谐好听,随着有节奏磨盘声,白白的米粉汁液就全部流到了事先准备好的小池里,小池下面垫上厚厚的纱巾或其他吸水的东西,一般隔一个晚上,小池米粉汁液里的水分被吸干,这样水磨粉就可以做年糕或汤圆了。水磨赤豆沙和豆浆也是采用同样的步骤和方法。
四、石磨需要经常刻凿
磨刀不误砍柴工,石磨磨久了,需要刻凿,把石齿刻得深凹,磨粮的速度更快。每年春天,宅上长辈会请上石匠为石磨重新刻凿,石匠一手拿着小锤,一手握着铁錾,按石磨纹理在磨盘上一锤一锤的刻凿,石头在石匠手中飞溅,火花在铁錾下闪烁。
记忆中,家住蟠龙镇东首一一我的表姐夫陈飞祥是个技艺精湛的石匠。在春节后的空闲时间,宅上的大伯小叔请陈大哥来刻凿石磨,吃过早饭,堂屋里的磨子也已经搬在空地上,此时,陈大哥也来了,他从背包拿出大大小小的锤子、錾子,一刻不停地干起来了,叮叮当当,声音清脆响亮,连隔壁宅也能听见声响。知道施家在錾磨子,于是来了许多围观的乡里乡亲们,大家对陈大哥娴熟的技艺赞叹不已,可大哥始终象精雕细刻的工匠一样头也不抬地凿刻着,午饭后,陈大哥也马不停蹄,他会根据石磨上纹理用小钉小锤子细细地轻凿,并不断地清除磨盘上石粉石粒,直到傍晚时分,那叮叮当当的声音才渐渐停下来,此时,陈大哥像完成某件工艺品的制作一样,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文中有关插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