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之笔,书时代之问

重新站在“五.四青年节”这个日子里,面对即将老去的岁月,我曾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1)觉醒年代的叩问,复兴之路的回应

当1919年的青年用热血浇铸民族觉醒的基石时,他们或许未曾料到,百年后的我们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应“家国情怀”的命题——用代码编织生命的守护网,用机械臂托起银发一族的养老尊严。

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科技公司创始人,我一直在思索一个困扰我们大多数人的问题:养老,未来将走向何方?当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正成为我们共同担心的问题:当年计划生育所造成的遗留难题,一个年轻人要抚养两个老人,乃至多个老人的时候,已被工作、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重压下,他们如何来赡养越来越多的老人?

为此,我投身进入智慧养老的行业里,不断摸索如何进行智慧养老的答案。那么,未来的智慧养老又将走向何方?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逐渐进入我的脑海:能不能发明一款仿真智能陪护机器人,让它既有人的温度,又能拥有任劳任怨的心态,还有体贴入微的智慧大脑,陪伴越来越多的银发一族安度晚年?

(2)科技文明与传统道德的交织:重构银龄文明

仿真智能陪护机器人的传感器,正根据我们输入的指令模拟人类指尖的触觉。而我的思绪却穿越渺渺时空,与百年前北平街头高举“德先生”“赛先生”旗帜的青年对话:科技,是否已成为新时代的“赛先生”,为人类命运写下更温柔的注脚?

大多数人担心的是,机器人护理,真的可以替代人类,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智能陪护吗?我想,这个答案大家都是一致的,无论机器人如何先进,它依然无法替代人类,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人,不仅有着人的温度,还有着人文关怀、情感交流,这些在短时间内,机器人是无法解决的。

但机器人可以随时、自动监测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温、心跳、心率、血压,并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及时给予辅助、提醒,让我们对于居家养老的老人能够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和帮助。这些,却是人类乃至于我们,作为子女也无法做到的。

当仿生触觉技术让失能老人能自主调整身体检查位置,医生同步感知的不仅是病理数据,更是跨越山海的生命共振。这何尝不是五四精神在科技维度的新生?当“科学”与“民主”的基因融入智慧养老的毛细血管,我们正用算法重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文明承诺。

(3)技术攻坚中的青春突围:用技术打破壁垒

有人说,Z世代是“躺平”的一代。但在智慧养老的战场上,我看到另一种答案:凌晨三点的办公室里,我们的研发团队成员,几位00后的小伙子正为智慧养老系统的功能进行反复调试;在兰州某部的干休所大院里,我们年轻的工作人员,正手把手教年过九旬的老革命使用智能平板,通过科技的融入解决他们助餐、助医、助行等问题。

当“内卷”成为时代情绪的标签,我们在重庆南岸区、巴南区的智慧养老试点中找到了突围路径。通过区块链技术加密的老人健康数据,既守护隐私,又打通城乡医疗资源壁垒;搭载方言识别系统的陪伴机器人,让留守老人能用乡音与千里外的子孙“云围炉”。这或许就是当代青年对“佛系≠无为”的诠释:用技术打破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让“养老”不再是有钱人的特权,而是文明共享的诺亚方舟。

(4)人文与科技的共生:银发时代的“答案拼图”

在某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的实施中,我触摸到智慧养老的温度闭环:毫米雷达波生命AI监测仪用无感技术守护老人隐私,却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预判跌倒风险;通过非接触式的传输方式,实时采集老人的生理体征,从而精准判定老人的睡眠质量是深度睡眠还是浅睡眠......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我们盗取的不是火种,而是让技术回归人性的初心。

我想,当有一天,我们的仿真机器人通过情感计算捕捉老人微表情时,当我们的“愉汇康”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助餐系统,根据老人的身体生理指标,为银龄老人定制低糖餐谱;根据中药与食材的合理搭配,制定出食疗同源的科学菜谱时;那些被诟病“脱离实际”的元宇宙、区块链技术,突然在养老场景中落地生根。就像百年前《新青年》杂志将“德先生”具象为白话文运动,今天的我们正把“智慧养老”翻译成可感知的文明增量:它是居家养老的社区里帮助老人行走锻炼的机械臂,是助力智慧医疗“手拉手”工程的云诊疗,更是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背后的技术自信。

(5)五四精神的传承:青春答案的时空折叠

也许,当某一天,我站在IEC发布仿真智能陪护机器人国际标准的舞台上,听见来自重庆的中国智慧养老方案正在重塑全球老龄化治理的坐标系;当外国工程师惊叹于我们的多模态交互算法,当外国学者研究重庆试点中的“代际数字反哺”模式,我清晰看见:五四精神从未褪色,它已化作青年科学家实验室里的微芯片,化作创业者打通“最后一公里”居家养老服务的执着,更化作Z世代在国际标准会议上用代码书写的东方智慧。

如今,我们的智能仿真陪护机器人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试验,我们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如何留给这个世界、留给当代人类,留给不得不老去的我们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而我们依然还能够享受这个世界因为科技而带来的温度?就像百年前的青年在街头呐喊时,永远为思想留出那片无法被机器替代的旷野。

智慧养老的终极答案,五四精神的传承,或许就藏在这剩下的留白里:科技是手段,而人文才是永恒的北极星。

(写于2025年5月4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