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首歌,《天路》、《乘着火车去拉萨》,歌唱的都是同一条路,被誉为“天路”的青藏线。
当我们唱起这首歌,当我们真的坐上了火车去拉萨,我们不会想到,不会想到当时修这条路的艰难险阻,壮阔的场面难以想象。
近些日子,我观看了几部有关西藏的影视剧,其中有在央视播放的《雪域天路》,讲的就是修建青藏线的故事。看了后,想起2019年3月坐火车去拉萨的经历,对青藏线有了更多一些的了解和认识,我就想,要为此再写点文字。
这部剧整体来看,无疑是充满正能量,令人激越心胸。吸引我的,主要是它讲的是西藏,通往拉萨的路。
不管有没有去过拉萨,相信谁都有一种对她的向往,去西藏,去拉萨登布达拉宫成为一种久有的梦想。
这部剧很长,有43集,如果不是讲的西藏,我一定不会把它看完,或者根本不会看它。整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也就是修建天路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修公路,即青藏公路。
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止西藏拉萨市。1950年动工,1954年通车。全长1937千米,为国家二级(柏油)公路。
修公路时,剧中反映是由一辆二轮马车趟出来的,由人走出来的。作业条件简陋,环境艰苦,但似乎并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困难。短短四年时间就修通了。
我所要讲的,震撼心灵的则是“青藏铁路”的修建。
青藏铁路,是一条连接青海西宁市至西藏拉萨市的国家I级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拨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格尔木,于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格尔木,西至拉萨,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由西宁站至拉萨站,线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千米。截至2015年3月,青藏铁路的运营速度为140千米/小时(西宁至格尔木段)、100千米/小时(格尔木至拉萨段)。
为了修建青藏线,剧中陶家大院三代人奉献青春,接力前行。从肖剑飞到肖万诚,从谢雨辰到谢~,从何~到何高原;从建国初期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到二千年新的世纪,展现出家国情感命运的变化发展的一幅大画卷。
上面说过,因为它反映的青藏线才去看,对这部剧也有微词:它对主线“修路”拍的太草率,不专业,而多以表现陶家大院三代人的情感纠葛、命运,就显得拖沓冗长。如果由43集压缩成23集比较合适。再说,为了增添看头,可以明显感到它的不够专业,铺拉得太琐碎。我是凭着想看它修成通车或者说修路其中最为艰难困险的事迹来看的,毕竟它是一部反映真实历史的电视剧,就应该像修路这件事本身一样需要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
而剧中的表现,简直让人感到像是开玩笑。有很多场景,如果根据当时的时期来看,像是在修自家门前的一条普通的烂路。要知道,这是在青藏高原上修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不普通。
另外,剧中三代主角用同样的三个演员去演,容易让人混淆,有点不理解。难道是出于节省预算演员难找?难道有用同样三个人来表明对修路事业同样的赤诚决心的用意?
吸引我的,更多是镜头下的地理地貌。
让我知道有一个地方叫关角山,修关角山隧道牺牲了不少战士。让我知道有一个山叫风火山,铁路修建在这里停止,由于政治环境,由于气候因素。
修建青藏铁路,最为核心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人,即高反。很多人初次登上高原,氧含量下降,身体不适,感冒生病,有的为此付出生命。
在《拉萨往事》中同样有遇到,先遣连进入藏区,恶劣的气候环境,导致许多战士得了“高山病”,也就是因缺氧引发的高原反应,当时人们还不能认识它,没有好的办法来对付它。
后来,乃至现在,有了“红景天”等抗高反药物。即便这样,当我们进入西藏,去拉萨时,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如有不适,及时去看医生。
我的高反经历:2019年3月底,我坐火车去拉萨,那时我对沿线以及对西藏的了解十分有限。尽管也预备了许多东西,包括吃的,药品,诸如创可贴,感冒药,肠胃药,也买了红景天,提前十多天每天服用。到了那天,从西宁换车后,到夜晚经过了德令哈,我都没看什么不适。至于什么时候经过的唐古拉山口,我也是不清楚的,听同车的人说,是在第二天晚上经过的。这段时间,火车在茫茫白野中行驶,109国道时隐时现,国道上的大卡像蚂蚁一样缓缓排列爬行。美,壮阔的美!心情激动,感觉良好,我心里上控制着,我想我一定不会有什么不适,只是坐长途火车(广州到拉萨),感到有些疲倦。到了第三天白天,到了那曲,我看到站台上的界线碑上标明了海拨4513米的黑体字,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数字。其实到现在我才知道,到了那曲,就已经过了唐古拉山口,也就是说,在那时我都没有感到什么不适,头是有点点晕,我只当是乘长时间车的缘故。很快到了拉萨站,高山脚下,神奇的拉萨火车站,出站时,清凉的空气将我包围,我想着尽管到拉萨市区找旅馆休息,于是接着乘坐通往市区的公交,来到离布达拉宫不远的娘热南路,找了一家宾馆住下。
很累,没有再下来吃东西,吃了随身带的一个苹果,一点葡萄干,就躺床上休息。迷迷糊糊,半睡半醒,到九十点左右彻底醒了,头痛得历害,想是无法入睡,先前大家说的“高反”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我的身边。一个人第一次来拉萨,不免有些担心,就下楼问前台,去了附近一家医院看看,医生安排我吸氧一个小时,开了一盒高原安,一个多小时后,感到好多了。临近零点,我裹着带的网上新买来的加长羽绒服,就着干冷宁静的街灯,走回宾馆。一早醒来(其实有八点多了),虽然头还有微微的痛,但感觉已经好多了,接下来的日子,游逛在拉萨街头,就适应了。
在剧中,我特意开了弹幕,有的人不理解,说,明知道身体不适,还要上山,还拼命去干,不是找死么。我想这只是影视剧表现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我想并不是这样。因为,对于高反,往往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发生的,一旦发生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后果是严重的。
在修建国家铁路时,由于年代环境不同,医疗设备劳动保护一定是有差别的,随着国家强大,经济物资后备力量跟上,到二千年修建青藏铁路时,据资料了解,高反等引起的病员是有不少,但无一死亡病例。这不得不说是一大进步,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这是修建青藏铁路以人为主的第一个核心问题:高反。第二个问题就是:“冻土”。
冻土,不难理解,就是在内地老家,在严寒的冬天,我们也见过地表冻起一层的现象。可以想象,当气温下降到零下三四十度时,地表会冻成什么模样。不再是像在家乡冻起薄薄的一层,而是冻实,甚至可以开汽车。
但是一旦气温升高,变化下,地面就会随之起伏变裂,这就是在同样的环境地理上,修建公路与铁路的区别不同。火车要求平稳,只有在相对稳定的康庄大道上呼啸而过。
因为冻土,不得不停止青藏铁路的修建。中国知识分子,科研人员为此孜孜求索四十余年,终于在新千年之际,攻克了冻土难题。
虽然我并不太懂,也不妨将解决的办法写在下面:
即以桥代路,片石通风路基,通风管路基(主动降温),碎石和片石护坡,热棒,保温板,综合防排水体系等措施。
现在再来看,似乎并不难懂,也似乎并不深奥。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是用自己的双脚血肉之躯在实地勘察的结果。
如果你没有上过高原,你就不太可能能够去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也就不太可能理解这样的一群人。
去了高原的人,回来后“脑袋会常常缺氧”,这看似是一个玩笑话,也是事实。但我另一种理解是,这种“缺氧”表现出的是心灵的洗礼,对人生态度的改变,对生命,对大自然的敬畏。认识到人的渺小,也认识到生命的伟大。
青藏铁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想起它,心中就有了一份敬畏。想起拉萨,想起布达拉,我的心中就感到清凉,充满神奇的力量。
让我们再次来把它歌唱,让我们一起唱响,有机会坐上火车去拉萨吧!
山有多高啊
水有多长
通往天堂的路太难
终于盼来啊
这条天路
象巨龙飞在高原上
穿过草原啊
越过山川
载着梦想和吉祥
幸福的歌啊一路的唱
唱到了唐古拉山
坐上了火车去拉萨
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
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
盛开在雪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