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身在何处,人是离不开水的,就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样。而梦里最甜最难忘的,就是家乡那一汪汩汩的泉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记得在没有安装自来水时,我们家祖祖辈辈喝的都是泉水。
我们家泉水的源头在山上一棵很大的大树底下,四周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大树的老根盘枝错节,它们有的深深地扎入了地底下,有的围绕着主干向四面延展;它们把从大地吸收来的美味佳肴,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大树,大树长得更加的雄伟高大;
而茂盛的枝叶在阳光的光合作用下,青翠欲滴,每当微风吹过时,常常发出哗哗的欢笑声。
大树为泉水提供了天然的保护伞作用。无论是刮风还是下大雨,大树底下的泉水就象大树的儿女一样,被它紧紧地呵护在它的怀抱里。
风过了,雨停了,泉水依旧清澈照人,依然叮叮咚咚地穿过山林,源源不断地从水管里流到一个五六户人家的大水槽里,再从大水槽里分流到各家的水管里。
记忆里的泉水喝一口,足以让人打个冷颤,全身是透心凉的,随后嘴里回甘;那丝丝的清甜味道,仿佛还带着一点大地呢土的味道。
泉水从源头流到家里水井时,它已经经过了沉甸,再沉甸。
水井是父亲自己用石头和水泥彻成的,长宽高大约各一米多。
记忆里的泉水水流不大,它是一条细小的水线,从水管里流到井里时,有时水流小到是在滴水的感觉,但每天它都一直流啊流,直到水井满了,就会从父亲给水井开的小洞里,慢慢地渗透流出,再从房子地下,穿堂而出,流到前院的石槽里,为家里养的家禽送去了一股清凉。
夏天时,曙热炎炎,家里养的大灰鹅和鸭子不爱出门,它们坐在石槽里不停地吐着舌头,给自己不断地散热,时而低头舔食泉水,时而扬起小水滴在自己身上,不停地啄洗着羽毛,偶尔嘎嘎地欢叫几声,似乎透着满足和快乐。
而有时候放学,直叫渴的我们,喝着母亲一早起床就泡好的茶叶水时,那清香带着绵柔的味道,从嘴里咽下时,浑身的暑气仿佛都消失,只剩下清爽的感觉。
因为忘不了记忆中,泉水泡茶的美味,以至于,全家搬到城里后,每次回老家,哥哥们都喜欢从家里带回泉水,用它泡茶喝,听他们说,还是泉水泡的茶好喝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而听奶奶说,用这泉水酿成的红米酒,喝起来不仅口感好,而且不容易上火。
父亲在世时,奶奶会早早地把红米酒酿好,除了父亲平时喝的外,更多的是逢年过节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喝着红米酒,那种暖暖的味道,令人永远也无法忘怀。
而更多的时候,井里的泉水都不会满到四溢。
除了三餐日常吃喝煮饭外,当村里公鸡还没打鸣时,勤劳的奶奶早已醒来,她会用两只枣红色塑料水桶,把石井里的泉水提到前院的厨房水井里,直到两户人家的水井装满。
跟着就把家里人换下的衣服收拾到一起,再从水井里把泉水一桶一桶地装满洗衣桶,直至把衣服洗净,掠晒好。这是小时候记忆中,奶奶天天,月月,年复一年做的事情。
再大时,就发现母亲和大嫂她们也都有做,只是赶不上奶奶早起,习惯了把家里的家务事做的妥妥的。
奶奶这种默默无闻地辛勤劳动,得到了我们全家人的爱戴;同时,全家人也更加的团结有爱;家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和和睦睦的优良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就如同喝了清甜的泉水一样,让人口里留香,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