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好的书,走成长最快的路。今天,我们开始讲解一本影响了无数人人生的书籍——《活出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不由自己控制的。但是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如何活——便成为我们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出生在经济、社会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必再经历祖先们茹毛饮血的苦难,但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并不能够保证人们精神世界的富足,人类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或许正在失去生命最原本的动力。
20世纪太多人深陷“存在之虚无”的困境
20世纪60年代,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与同事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参与者被告知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生学习行为效用”的实验,实验中,如果学生没有回答正确,参与者作为老师可以对他们施以电击,学生们犯错越多,参与者可以施加的电击强度就越大。当然,这个电击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通过录音模拟出的假象而已,目的是为了参与者有种迫于压力的心理暗示。结果证明,一半以上的参与者都会在压力的驱使下,不断增加电压,让实验中的学生承受痛苦,直到学生们难以承受。
这就是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它证明了一个非常严肃的人性话题,即人们会在某种权威下,不自觉地做出违背人性道德的恶行。这个实验之所以如此著名,是因为就在实验前夕,发生了这样一个震惊世界的新闻: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著名犹太裔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纽约客》杂志发表了一系列庭审报道,并且提出了一个“平庸的恶”的概念,她认为艾希曼并非天生杀人魔,他只是平凡、敬业的小公务员,因为不会思考,盲目服从才犯下了屠杀犹太人的恶行。米尔格伦实验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才开展的,最终也佐证了这个观点。
我为什么要讲这些60年前的事呢?是因为,它所反映的现象,直到今天都普遍存在。比如越来越频繁的校园暴力事件,校园小团体欺负某位同学,时间久了全体同学们都开始孤立、排斥被霸凌者;再比如网络暴力,键盘侠们站在道德制高点,恶意谩骂、攻击他人,不仅对施暴行为毫无察觉,甚至还认为自己在执行正义的审判。这都是在特定情境下,缺乏独立思考,盲目服从权威才有的恶行。
除了服从于权威团体或者权威观念,现如今,人们还经常会随大流、做别人都做的事情。看到别人的孩子学著名的大众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就提到,当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他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是一旦这个人融入群体后,他的言行就会不受控地被群体影响,比如看到手机除了最新款,网络上大家都在排队对抢购,自己即便不需要也跟着抢;举手表决的时候,看见大多数人都举手同意,就算自己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而是默默举了赞同;看表演的时候,就算没有看出精彩在哪里,也会跟着笑或者鼓掌;又或者前面讲过的网络暴力。
这些现象都说明,人们似乎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无法判断哪些事情是对的,或者如弗兰克尔所说,现代人“丧失了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他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哲学家把这种现象成为“存在之虚无”。
存在之虚无,已经成为20世纪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大量数据显示,人群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有存在之虚无的症状,而作者弗兰克尔的美国学生中,这个数字竟然高达60%。2019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幸福指数5.191,低于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为什么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会如此之低呢?这就与存在之虚无着直接的关系。
存在之虚无导致的结果是不少人稀里糊涂地就长大了,然后按部就班地工作、结婚、生子……终老。还会有一部分人,因为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动力,选择自暴自弃,或吸毒,或犯罪,或抑郁,甚至自杀……因此,帮助人们寻找到属于他(她)活着的意义非常必要,也是刻不容缓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恰好可以为正处于迷茫中的人们指点迷津。它绝非就高深的哲学问题的夸夸其谈,也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心灵鸡汤,而是凝结了作者弗兰克尔纳粹集中营中的惨痛经历,以及他救人救己的真实体会。读这本书,就好似一位慈祥的长者坐在你的面前,平静地讲述自己的过往;顺便告诉你,应当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如何好好地活出个人样儿。
意义疗法的创立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弗兰克尔命运多舛的人生经历。20世纪40年代初,弗兰克尔原本拥有一路上行的生活,父母兄弟安康,刚刚结婚的他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本打算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后来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决定留在维也纳。不久后,纳粹当道,因为是犹太人,弗兰克尔和全家人都被关进了集中营,不久后,他的父母、哥哥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得以幸存。
在集中营的最后几周,弗兰克尔被安排到另外一个集中营看护伤寒病人。虽然,同个营的朋友都劝他别去,但是他觉得作为医生,应该尽可能救死扶伤,所以他执意要去。最终,他的这个决定,竟然又救了他的命。因为在他离开后不久,原来的集中营就爆发了饥荒,那些原本想保命、劝弗兰克尔别走的狱友,一个接一个地饿死,弗兰克尔却躲过一劫。
类似的巧合又发生了好几次,让弗兰克尔一而再再而三地躲过死神的“追杀”。这些巧合,以及在集中营里人性最直白的一面,也让弗兰克尔深入地思考——“人为什么而活”。财富、地位、权力,这些被人们视为人生奋斗目标的东西,一旦进入集中营这种地方以后,就变得一文不值。饥饿、疾病和死亡,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没有人可以逃避。那么,当人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什么是值得他珍惜和拥有的呢?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最终让他创立了意义疗法。所谓的“意义疗法”,是说无论摆在你面前的命运如何,哪怕再悲惨、再无助,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同时我们还拥有选择以何种态度面对生命的自由。
使用“意义疗法”的心理医生,不会直接告诉患者你应该怎么做,吃什么药来解决问题,而是会协助患者从生活中,自己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进而可以乐观地活下去,并不断追求生命的意义。
早在1926年,弗兰克尔就在一次公开演讲中首次提到了“意义疗法”这个词,当时他的最初思考已经形成,并完成了手稿。而当他被囚禁在纳粹集中营后,他每天的所见所闻,再次印证和充实了他之前关于意义疗法的价值,于是他更加笃定了要坚持将意义疗法公之于众,让更多人因此而受益。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句话也被弗兰克尔奉为座右铭。
事实上,无论贫穷富贵,无论美丑胖瘦,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生命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甚至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分钟,生命的意义都不一样。比如一个女人,当她在职场的时候,好好工作就是她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价值体现,而当她下班回到家中,尽全力陪伴家人和孩子,则是她作为妻子和母亲,最具价值的地方;独处的时听音乐,画画,看书,让人生体验更佳丰富,或者即便是什么都不做只是单纯地从闲暇中获得幸福感,这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没有人的生命意义可以被替代,也没有人的生命可以重新来过,因此,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意义,是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动力和责任。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听到各种抱怨的声音,比如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总是不被领导器重;为什么我的婚姻这么不幸?老公什么都不管,作为女人我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家,我太辛苦了;老天对我不公平,为什么我会得这么重的病,拖累家人和孩子等等。每当这种抱怨发出声的时候,其实人们都是在质疑命运的不公。
其实,这正是生命对我们每个人发出的挑战,而我们每个人也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于生命,我们必须冷静面对,不能自暴自弃,而是要用于担当这份生命的责任。这也是弗兰克尔意义疗法的精髓,即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更是人之所畏为人的努力方向。
没有人是天生就具备思考生命意义的能力,这个能力需要不断地积累和琢磨。比如一个孩子,当他开始迈出人生第一步的时候,未知的恐惧让他迟迟不敢动弹一下,而父母的鼓励和帮助让他克服了害怕,最终踉踉跄跄地踏出一小步。但是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小步的勇气,才让他今后可以走得更远,跑得更快。
我们每个人在探索生命的意义的过程中,都和姗姗学步的孩子一样,我们会紧张、害怕,而恰恰正是有了这份紧张和害怕,才是我们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对于这个观点,也许大家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但是,我们只要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就会发现:当我们考试的时候,是不是适度的紧张反而会让精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当众演讲时,适度的紧张,反而让我们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所以,我们不必过度在意自己的紧张和害怕,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未来、有价值的目标之上,同时不懈地努力和奋斗。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期间,见到太多人因为害怕和紧张,而自暴自弃,最终被疾病和饥饿、恐慌所击垮,反而那些知道自己生命中还有某种使命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人的生命都不会没有意义,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难免经历苦痛,而我们通过意义疗法要学会的就是面对困难的心境和态度。
总结
正如罗曼罗兰说的那句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要相信,任何时候,任何困境,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积极地去寻找,人生风雨即便再大,也用不言弃。
好了,今天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难免经历这样或那样的苦难,你正在经历什么看似迈不过的“坎儿”呢?你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想听一听你的经验,欢迎写在留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