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美国作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这部作品销售近20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199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及每月好书俱乐部做过一项问卷调查,询问读者“哪本书改变了你的生活”,结果显示《活出生命的意义》名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列。它曾经激励过宗教的和哲学的思想家、精神卫生专家、教师、学生和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许多大学、研究生院和高中都指定它为学生心理学、哲学、历史、文学的读物和从事大屠杀、宗教及神学方面研究的参考书。它何以具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和如此长远的价值呢?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二战纳粹集中营走出的待决囚徒,却用一生证明绝处再生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生活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他于1905年出生,1997年去世。3岁时,他决心要做一名医生。在自传体回忆录中,他回忆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会“花几分钟时间琢磨生命的意义,尤其是未来日子的意义及其对我的意义”。
1942年,维克多·弗兰克尔本可以用美国签证保护家人免遭驱逐,但他觉得为了自己那些年迈的患者,应该留在奥地利。1942年9月,维克多·弗兰克尔及其全家被逮捕并驱逐出境。弗兰克尔在以后的三年里先后被关押在奥斯维辛、达豪等四个集中营。在集中营里是“时时可死,步步求生”,维克多·弗兰克尔被收监号码119104代替,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与摧残,他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早到奥斯维辛同事的“箴言”,几次与“Moslem”“德黑兰死神”擦肩而过。1945年,弗兰克尔从图尔克海姆集中营获救。8月,他回到维也纳的第一天就得知怀孕的妻子因疾病和饥饿惨死于集中营。其父母和弟弟也是一样。他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和无比的忧郁,决定留在维也纳,重操精神病学家的旧业——当那么多人尤其是犹太心理分析家和精神病学家移居别国时,这样的决定是非同寻常的。他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有几个:他觉得离不开维也纳,尤其离不开那些战后需要他帮助的精神病患者。他也坚信和解而非复仇。有一次他曾说,“我忘不了别人给过我的恩惠,也不抱怨别人对我做过的坏事”。他摒弃集体罪恶的观念。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1946年,他重写了在第一次被驱逐时毁掉的书稿(《医生与灵魂》),同年——仅用了9天——他完成了《活出生命的意义》。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维克多·弗兰克尔很欣赏尼采这句话,并在书中多次引用。在此书中,他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里忍受的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苦难与摧残,而是更多地谈论那些让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他认识到自己必须努力为未来而活下去,也从对妻子的爱、要完成自己的意义疗法著作的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还从艺术和大自然瞬间的美丽中发现了意义。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不论发生什么,他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应对苦难。他把这不仅看作是一种选择,而且是“担当自己生活重负”的责任。他经常劝诫呼唤人们注意“每个人的现状与未来之间的差距”以及“人是负责任的,应当实现自己生命的潜在意义”。他视自由与责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意义疗法中谈到“存在之挫折”“存在之虚无”存在之本质”“苦难之意义”“悲观性的乐观主义”等主张……我最欣赏的是“生命之短暂”部分,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被撕掉一张,挂历越来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的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
有一次,有人请弗兰克尔用一句话概括他本人生命的意义。他把回答写在一张纸上,让学生们猜他写下了什么。经过安静的思考,一名学生的回答让弗兰克尔大吃一惊。那名学生说,“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一字不差,”弗兰克尔说,“你说的正是我写的。”
是呀!成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孩子找到生命的意义!
人不是光靠物质与福利活着。大量经验证据表明,三大症状——抑郁、侵犯、成瘾依赖症——都是由于意义疗法中所谓的“存在之虚无”即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导致的。意义疗法认为,良知是一种提示器,能够指示我们在特定情境中前进的方向。找到生命之意义有三个主要途径:第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第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换句话说,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第三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
有一家民意调查机构最近报告说,绝大多数被访者则认为,最受尊敬的人既非艺术家也非科学家、政治家或体育明星,而是那些昂首征服厄运的人。
面对当前社会出现的“不怕死而怕苦”的“迷惘一代”,有必要从小就给孩子们进行体验“挫折教育”“失败教育”“生命教育”,将“未来时”的挑战融入“现在时”践行,并将其不断分解、诠释、构建与预备,是当下人们迎接未来场域的重要任务。引导孩子们厘清这个发展顺序“活着—健康地活着——有价值地活着”,切忌本末倒置。身教重于言教,身教与言教并行。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譬如家长帮孩子背书包,就是在剥夺孩子发展责任感、自立和自信意识的机会,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意义。
尊重孩子,孩子眼前的苟且,才能变成心中的诗和远方。成人对孩子的教育,本就是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如果你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就不要怪他长大后不会飞翔。
世界的状况不妙,但是除非我们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否则一切会越变越糟!
成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孩子找到生命的意义!
2022年11月24日 文鹏于云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