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十三岁那年,我第一次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乡村少女的日记本上,写满了迷茫的问号。三十年过去,人生的路已走了大半程,我仍然没有真正找到答案。所以才会读这本书吧!一本书,并不一定给我圆满的回答,但至少可以看到一种可能。
人生的意义,到底该通过什么来实现?如果死亡是唯一结局,我们为什么而奋斗?很多人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虚度一生,是多么可悲!但一直被“人生的意义何在”这种问题困扰的人,也实在好不到哪去。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个心理医生、也是哲学家。他的“意义疗法”曾成功地挽救了很多深陷绝境的人,让他们找到了活着的意义。而意义疗法最成功的案例是他自己——一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在书中,他用大量篇幅讲述了自己在集中营的种种遭遇和心理心态变化。
弗兰克尔之所以能够在集中营幸存下来,和他始终积极履行医生的职责有很大关系。他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并因此感到自己身负责任。人一定要有事做,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是有益于社会,有助于他人,你的生命就有了基本的意义。
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那一年我失业在家,前路茫茫,很是消沉。父亲对我说:“一个人,只要对自己负起责任,人生就不会差到哪里去!”要找到人生的意义,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弗兰克尔对希望的解读非常详尽。
突然失去希望和勇气会导致死亡。
一些人在集中营里死去,不是因为病痛、饥饿和非人的折磨,而是因为丧失了希望和勇气。
毫无疑问,集中营的生活苦难深重,弗兰克尔首先意识到,苦难不可避免,只能接受。
积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有机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而消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满足于对美、艺术或者自然的追求。但是,在那些不仅没有追求创造和快乐的机会,而且只存在一种达到最高道德标准的可能(就是说,在对待自己被暴力完全束缚的生命的态度上)的生活中,人生仍有目的。他不能过创造性或享乐的生活,但不只是创造和享乐才有意义。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拥有不可剥夺的自由。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这和《肖申克的救赎》所表达的思想完全一致。灵魂的自由,希望之光,任何牢笼都无法禁锢。可悲的是,很多人画地为牢,并深陷其中。
支撑弗兰克尔的除了责任和希望,还有爱。对妻子、家人深深的爱和思念,和妻子、家人团聚的渴望,成为他活下去的信念。
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概括起来,弗兰克尔的观点不算新鲜。要让人生有意义,三种要素不可或缺:有事做,有希望,有爱。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
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对妈妈说:“我长大要挣很多很多钱。挣了好多钱后还是会省着花钱,够我生活就行,剩下的我要裸捐给需要帮助的人。”稚气童言,却是豪情万丈,真是让我辈汗颜。孩子,我想说,感谢你的天使之心,如此生动地解读了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