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1:确保传给爱的信息
a.每个家庭养育孩子的方式千差万别,(有这样的说法)父母的四个层次:舍得为孩子①花钱②花时间③思考教育的目标,学习④为了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b.无论哪种父母都爱孩子,都希望孩子感受到爱,确保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是给到孩子最棒的礼物
c.当孩子感受到爱、归属感、自我价值感时,他们最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康的、成长型的思维模式,更有可能开发自己的全部潜能,成为一个快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d.简·尼尔森:爱就是尊重。虽然父母跟孩子有天然的链接,但是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相互尊重的关系,需要花时间,需要学习
e.如何确保传递爱的信息?①告诉孩子“我爱你”②留言、纸条或者写信,用行动传递爱,放下父母的威严,轻松的和孩子一起游戏,幽默的和孩子共处,多进行眼神交流,多进行肢体接触、拥抱、亲吻③和孩子一起计划特别的时光,孩子需要和父亲或母亲单独相处的时间,这时父母需要保证身心合一,整个人都跟孩子在一起(例如钓鱼、踢球、做手工、枕头大战或者聊天、谈心)④倾听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是如此重要”,闭上嘴巴,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带着好奇心,眼睛看着他,静静的听孩子述说,了解孩子的想法,渴望,如果父母有想法可以先写下来等孩子说完再提出。这样让父母可以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内心,善于倾听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善于倾听的孩子
f.父母与孩子永远是关系优于一切,链接先于教、授。一旦建立链接,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教授的内容;一旦建立良好的关系,孩子更能接纳带着尊重的建议。良好的关系和链接给孩子带来安全和坦诚的感觉
作业:
你是如何传递爱的信息的?发生了什么?
——————————————————
案例22:有限的选择
a.你家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说“我要这样”“我要那样”“不行…”等语言?
b.当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意见还和你不一致时,你会感到抓狂或者不知所措吗?
c.孩子两岁左右进入第一个叛逆期,他会想要行为的自主,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愿,反抗父母的控制,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d.他期望父母接纳自己:我长大了,并且我很能干。他期望参与到大人的活动中来,并且期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常说“不…”
e.作为父母,此时你是为他的成长高兴还是为他的不听话气恼?
f.有限的选择:“选择”意味着孩子有权利去选择,而“有限”意味着是有界限的,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慢慢的放手
g.年龄长大了可以承担更多的后果,选择面就会更广
h.①在有限的选择后面加上“你来觉定”②选择必须是彼此尊重的③孩子做出的选择必须是成人可以接受的④如果孩子不选择而是提出自己的意图,如果是可以接受的就同意,如果是不能接受的就说“我没有提供这个选项哦”然后重复自己的选项再加上“你来决定”
——————————————————
案例22:关注于解决办法而不是惩罚
场景1:四岁大的你尝试给自己倒一杯牛奶,结果洒了,妈妈在旁边说:哎呀,怎么搞的啊你,来来来,到一边去,我来收拾
场景2:十几岁大的你晚上回家晚了,超过了规定的时间,一进门就听到爸妈的大吼:干什么去了?说没说几点到家啊?怎么回事?知不知道我们有多着急?都这么大的人了,你怎么一点儿也不懂事啊?
a.身为情景中的你,我猜测四岁的你会害怕、羞愧,可能会感到自己会没有能力,还可能会畏首畏尾,以后都可能不会尝试挑战、冒险。或者你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反正闯了祸会有妈妈来收拾,我应该被服务
b.而十几岁的你,这样的沟通方式恐怕会惹得你“砰”得关上门,就算之前因为回家晚了还有一些内疚和不安,也会被这一通说教和批评搞得悔意全无甚至愤愤不平:我都这么大的人了,我这不好好的回来了吗?有必要这么小题大做吗?总管我,烦死了!
c.无论是说教唠叨还是批评指责都是指向惩罚性的方式,我们以为让孩子感觉糟吃点苦头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孩子就能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改正,可是结果却往往相反,惩罚通常带来的结果是怨恨、报复、叛逆和逃避
d.正面管教关注解决办法而不是惩罚:当孩子撒了牛奶你问他怎么解决?孩子去拿抹布和拖把你就是在教给孩子生活技能,并且提供机会,发展他对自我能力的感知
e.当你十几岁的孩子晚上回家晚了超过了你规定的时间,在你和孩子都平静下来时邀请孩子与你一起头脑风暴,找到对双方都尊重的解决方法,你就是在教给孩子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f.是否在关注解决问题有四个标准①相关的②尊重的③合理的④有帮助的
g.关注解决问题需要把眼光从问责、追究问题的原因转到现在如何解决?从而帮助孩子建立未来的品质和技能。这是一个思维模式的巨大转变
h.比如孩子早上磨磨蹭蹭上学老迟到,惩罚的思维模式是我要做些什么可以让他接受教训,而关注解决办法的思维模式是我要做些什么才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守时
i.碰到问题随时想办法让孩子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就会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也会想到许多获取创意的办法
————————————————————
案例23:错误目的之寻求关注
场景1:父母已经很累了,可是孩子还是要黏在父母身上,好不容易哄好他,把他放下,可是没过多久他又跑过来说:妈妈抱抱,唔呜呜呜…妈妈抱抱…
场景2:父母正在接一个重要电话,5岁的孩子一会儿在身边说:妈妈,给我讲个故事;一会儿拿个玩具说:妈妈你陪我玩…你告诉他请等一会儿,可是没安静两分钟,这熊孩子又回来了。
场景3:十岁的孩子要写作业了,他非要你待在身边,一会儿拿橡皮,一会儿削铅笔,这一道题让你检查一下,还要随叫随到。这时你是不是特别烦?满足他的要求吧,心有不甘;不满足吧又有些愧疚
a.所有这些行为都是在寻求关注
b.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冰山只有20%露在水面,80%在水下看不见的地方
c.孩子的行为就是我们看得见的,孩子脑中的信念才是决定行为的水下看不见的部分
d.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是孩子的信念
e.孩子要我们注意他,陪他玩,给他讲故事,给他服务。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得到特别关注特别服务的时候,自己才有归属感,只有大人围着我团团转,我才是重要的,我才是有价值的。我们把这个信念叫做寻求过度关注
f.孩子在用行为对我们说:注意我,让我参与,让我帮忙…那如何回应?①运用非语言信号如眼神,特定的动作告诉他:我已经注意到你,我收到了你的信息…有时这就足够了②让孩子参与一个对我们有用的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比如当我们在打电话的时候减少打扰,可以让孩子看着钟,到了约定的时间让孩子通知自己结束通话一起去玩③在共同时间度过,进行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化解孩子的相思之苦
g.我们自己的感受是化解孩子错误信念的第一条线索,当我们对孩子行为感到心烦恼怒时,可能就是孩子在寻求过度关注时,我们意识到这点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从动物脑转换到理性脑,用更好的,和善与坚定的办法与孩子互动
作业:孩子是否有过让你心烦恼怒的行为?
——————————————————
案例24:二宝来了
老二出生以后,老大变得难带了,爸爸妈妈期望新手哥哥姐姐们对弟弟妹妹关爱有加,可是他们不但做不到,还经常无理取闹,有的不好好吃饭,有的总是要妈妈抱,还有的大哭大闹:我不要去幼儿园,我就要待在家里,这是我的妈妈!总之各种作,各种不配合。
a.从一出生起孩子就在与周围的人
和环境互动中做出决定。我是谁?我是好的?还是坏的?我是有能力的?还是无能的?我周围的世界是怎样的?看护我的人是友善的还是恶意的?我的环境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基于这两方面的认知我该怎么做才能活下去?用求生存的模式还是用求发展的模式来应对世界?在成长过程中的这些决定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生活目标和应对模式。我们把这叫做私人逻辑。就像每个人都带着一个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有色眼镜
b.阿德勒: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对所发生的做怎样的解读…
c.感知、诠释、信念、行为的循环
d.老大原本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突然有一天妈妈带回来一个小婴儿,这时你感知到了什么?妈妈的时间都被他给占去了,亲戚来家里先去看小婴儿而不是我,礼物也都是带给他的,没有我的,你会对这一切作出什么解释?“爸爸妈妈不爱我了!因为这个小家伙不仅不会自己玩玩具,吃喝拉撒睡全都要妈妈帮,他就这样把妈妈给抢跑了”你的信念又是什么?“嗯,我什么都不会才能得到关注!只有我什么都不会的时候才能得到归属和价值”基于这样的解释个信念,你会作出什么决定?“我不要自己吃饭我要妈妈喂”本来能照顾自己的这时却变得“自己尿在裤子里了,妈妈快来”
e.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之后,我们通常会怎么做?也许是责骂,也许是真的去替他做了。此时孩子感知到什么?“啊!爸爸妈妈回来了!我的解释是对的”这又强化了刚才的信念,一次又一次,通过不断重复感知、诠释、信念、决定这个过程我们每个人形成了自己的私人逻辑
f.正面管教关注行为背后的信念而不仅仅纠结于改变行为
g.如何让孩子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得到价值感和归属感①请老大来帮忙,来参与传递爱的信息②和老大共度爱的时光③蜡烛演示?
h.孩子的行为越是有挑战的时候越是孩子需要爱的时候,不要被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所蒙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能够看到行为背后的信念
作业:
回忆一个孩子给你挑战的行为,分析一下行为背后的信念是什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