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0:邀请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
a.小婴儿完全需要别人的照顾才能生存下去,获取食物、住所、衣服。逐渐的他开始学习抬头,翻身,爬行,站立,走路…慢慢发展出能照顾自己的一些技能。而这才是个开始…再大一些,他需要接受训练,并且有机会慢慢发展出“我有能力做”“这个我能行”的信念、能力感。
b.能力感有多重要?“我能行”的信念
c.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在一件件小事中给孩子积攒勇气,使孩子形成“我能应对生活”的信念,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他们将形成自控和自律的品质,愿意承担责任,变得独立。
d.如果孩子体验不到这种能力,他就会变得不自信,变得依赖
e.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看到别人的不足。面对生活的不容易需要自信,而批评、指责对方的缺点、不足很难帮助对方形成自信
f.大人总是不自觉地帮孩子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避免了成长的障碍和痛苦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体验探索自我、战胜困难的机会。这对孩子成长几乎是毁灭性的。
g.放手、赋权才能发展孩子“我能行”的信念
作业:
①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什么人什么事让自己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②应该做什么和停止做什么来帮助孩子发展“能力感”?
——————————————————
案例11:家务活有多重要?
a.家务活是“能力感”来源的重要部分,孩子天生有社会参与需要
b.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列出孩子能够做到的清单,也让孩子看到,家里原来有那么多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贡献
c.创造有趣的方式来轮换工作,比如选择轮、或者抽签
d.做家务时营造轻松有趣的氛围,可以一起唱“打扫歌”或者播放轻快的音乐,比赛谁做的又快又好,也可以
合作来做家务
e.家务活的7个建议①为孩子提供大小合适的工具②确定一个全家人一起做家务的时间③关注孩子的贡献,而不是孩子完成的质量④不要因为孩子要做作业或者别的活动,就替孩子去做本该他做的家务。而应该帮助他们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⑤确保家务活适合孩子的年龄,能力⑥要花时间训练孩子到胜任⑦如果孩子做的一团糟,请避免当时就批评、惩罚。而且问“怎么做才可以避免…”,这交给孩子学会“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同时培养孩子的能力感和生活技能
作业:
你的孩子几岁?他能做的家务是什么?怎么通过家庭会议安排家务?
——————————————————
案例12: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怀
a.缺乏社会情怀的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唯我独尊;啃老族
b.孩子们天生具有社会情怀,做家务是培养责任感和社会情怀的重要方式
c.当孩子做完了家务活之后一定要关注他做到的部分,忽略他做的不完美的部分
d.学校回来问孩子:今天你做了什么事帮助到别人?不是为了把他变成英雄,而且让他看见自己的贡献
e.升学要考虑有社会服务学分。引导孩子关注社区,发现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
——————————————————
案例13:赋予孩子自主权
a.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唯一指向分离的亲密关系,目标是当孩子长大成熟时已经具备了独立生活的各项技能
b.刚出生时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期望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c.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开始探索自己的能力,我们开始听到他说:我来,我来!因为人都有自我提升的需要。确认我可以,我能做到。这时父母要做的是允许孩子尝试,,把直面人生的权力:体验权、选择权交给孩子,同时提供引导并协助孩子自己完成
d.可是我们往往因为太爱孩子、怕孩子受到伤害、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怕孩子犯错。于是我们包办代替;我们用奖励引诱孩子;用惩罚阻挡孩子;甚至威胁爸爸妈妈不爱你了;我们说教: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情况;我们总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教孩子怎么做,可惜这些方式只能让孩子离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越来越远
e.赋予孩子的自主权是把孩子的生活还给孩子,在实践中教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
f.前提是相信孩子有能力,真心的相信错误是孩子学习的机会,愿意让孩子去尝试。
g.当孩子做到了,请好奇的跟孩子探讨,他们是如何做到的,问问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及时鼓励,允许犯错,允许失败,并把犯错当做是学习的机会
作业:
在哪些事情上可以赋予孩子自主权?
——————————————————
案例14: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a.如果我忘记了炉子上烧的饭,会产生什么自然后果?饭会烧焦
b.自然后果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外力的干扰。比如站在雨中就会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忘记穿外套就会受冻;
c.如果能够让孩子体验到自然后果,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机会。注意:此时父母不可借题发挥,趁机说教、训斥,甚至挖苦,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吧?或者说:你看你不带伞,淋湿了吧?别指望总是大人来提醒你;或者说:我说过不好好吃饭就会饿肚子的,现在尝到滋味了吧?
d.孩子原本从自然后果中能够得到珍贵的人生体验瞬间就被这些负面的情绪取代了。这时孩子会停止体验自然后果,而把注意力放在抵挡这些责难、羞辱和痛苦上
——————————————————
案例15:关于情绪
a.听了很多课觉得很有道理,可是一碰到孩子诸如磨蹭等问题,一下火又大了,那些道理见鬼去吧
b.情绪来的时候我们的身体里发生了什么?
c.前额叶皮层控制着直觉、冷静思考、调节情绪、解决问题、道德等九大功能,是人类独有的,也即理智脑。当人处于强烈情绪中理智脑就不工作了,由动物脑接管。
d.动物脑主导非理智的对抗、逃离等行为,此时我们失去了理智思考的能力,无法解决问题。
e.情绪像感冒一样会传染。当我们看到我们爱的人非常难过,我们自己的眼眶也会湿润。这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不仅模拟动作,也会模拟情绪。这就是为什么还要撒泼打滚、发火、生气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情绪也很容易变差,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的功能
f.了解这些有什么帮助呢?接纳自己,当情绪上来的时候对自己有一份觉察。可以思考一下:我有哪些方式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比如:数数、深呼吸、离开情绪现场、运动等等。在情绪和应激反应之间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觉察以及冷静的能力
g.理智脑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比成人更容易情绪不稳定。所以,孩子是在学习如何管理自己情绪的“过程中”,这也是社会情感学习。推荐绘本《冷静太空》
——————————————————
案例16:感觉好才能做的好
a.人有很多情绪:喜、怒、哀、惧等,想想你在什么样的情绪下做事情能发挥的更好?
b.紧张害怕时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汗毛都竖起来了。没人愿意长时间待在这种情绪里
c.生气难过时头脑发胀、怒火冲天、面红耳赤,可能心灰意懒。这时做的决定有可能让我们后悔
d.喜悦时嘴角上扬、眉开眼笑,这时会不会感觉到心里充满了动力和希望,做任何事情都劲头十足
e.成长中的孩子免不了犯错、惹麻烦、闹情绪,而父母常在问题发生的当下试图解决问题,我们担心过去了孩子就忘了。为了孩子长记性,父母可能会数落说教,也可能是惩罚,站墙角、坐淘气椅、关小黑屋。这种感觉下孩子会长什么样的记性?
f.回忆一下小时候被惩罚时留下来的记忆。孩子这时会感到愤懑、不满、着急、沮丧。爬行动物脑接管下的孩子会反抗、逃跑或者僵在那里,他们很难理智思考。他们会关上耳朵,心里想:我要小心,下次不要再被抓住,或者觉得自己就是个坏孩子,也或者他在盘算着如何报复。这就是孩子长的记性,有没有学到我们期望他学到的优秀品质和技能?
g.什么时候适合教育?恢复到理智脑的时候。
——————————————————
案例17:认同孩子的感受
a.我们从哪里得到这样疯狂的想法:想让孩子做的好,先得让他们感觉糟?
b.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没人跟我们谈感受,没人教会我们如何表达,甚至不允许我们有某些感受到体验。比如不让哭,劝我们车的难过。长此以往我们麻木了,不知道如何表达感受,甚至认为某些感受是不被允许的。但这些感受还在我们的身体里。长大后我们不允许孩子体验某些感受
c.认同感受能帮助孩子跟自己的感受产生链接,进而帮助我们跟孩子产生链接,有时这就足以解决问题了
d.例子:早上起床哼唧:我不想去幼儿园。这时大人的反应就是讲道理,越讲孩子越闹,接着大人发飙,然后是对抗,接着就是大人镇压
e.正确的步骤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就有机会了解自己能够处理自己感受②不要尝试修复、解救、说服孩子放弃自己的感受③认同孩子的感受:我能看出来,你真的很生气、沮丧或者伤心。④保持沉默,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处理
h.认同感受绝对不等于认同孩子行为和做法。很多家长担心我认同了就是默许甚至鼓励孩子的不良行为。实际上孩子需要家长接受的仅仅是一份情绪,一份理解
i.回到不想上幼儿园的例子,你可以尝试说:哦!听起来你似乎很苦恼。特别不想去幼儿园
j.这需要一些训练,体察孩子的情绪,事实和情绪究竟是什么?允许孩子跟他的情绪在一起
k.当孩子的感受被关注且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后,他们会更有能力恢复
——————————————————
案例18:和善与坚定并行
a.教养方式:父母经常在严厉与娇纵之间摇摆。我们如此深爱孩子,不仅提供他“需要”的,还尽量满足他“想要”的。要星星不敢给月亮,长久以往,发现孩子在不断挑战父母的底线。终于有一天他的所作所为太不像话了,你一咬牙一跺脚,要给他立规矩,于是你开始又威胁又惩罚,急了还打屁股。可是这让我们感觉不好,因为这又不是我们的初衷,于是我们又回到娇纵。直到受不了,再次被点燃,又回到严厉。不断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知道如何搞定他。
b.或者夫妻两个一个偏娇纵,一个偏严厉。严厉方指责娇纵方:孩子被你宠坏了!娇纵方指责严厉方:孩子心理阴影你负责?
c.孩子在严厉与娇纵中学到什么?与我们期望的长期目标相差多少?
d.第三种选择:和善与坚定并行。和善的意思是尊重孩子,真正的看见孩子;坚定的意思是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并行的意思两者同时进行,两者都是百分百
e.举例:晚上到了该睡觉时间,三种父母分别如何处理的①严厉型:现在、立刻、马上去睡觉!如果不睡就没收玩具!典型的恐吓,妈妈的意思是这是我定的规矩你必须遵守,没有尊重到孩子。②娇纵型:那就玩5分钟好不好?孩子:我玩完这个游戏再睡好吧?那好吧,今天晚上我陪你晚点再睡。在这里面妈妈没有尊重到自己也没有尊重到情形的需要。③和善与坚定:我看到你玩的不想停下来了,同时现在是睡觉时间了。在这里面有“看见你…”表明了我理解你、同情你、接纳你,同时,我们的约定、我们的规矩是什么。这样既尊重到孩子,也尊重到自己和情形的需要。
f.再来几个和善与坚定的例子:我理解你更想看电视而不是写作业,同时你放学后的惯例表上下一项需要做什么?;你很烦做家务,同时碗筷需要在五点前洗好;你准备先玩还是先洗碗?;嗯,我知道你不想刷牙,同时我也不想为你看牙医买单,我们来比赛看谁先跑到卫生间?
g.要做到和善与坚定,需要保持情绪稳定。让理智脑而不是动物脑控制自己,先链接再纠正。
作业:
回忆你和孩子的对话,分析自己是偏严厉还是偏娇纵?如何说才是和善与坚定并行?
——————————————————
案例19:停止唠叨
a.镜像神经元:人类更擅长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不是听别人说。孩子总是无时
,模仿着我们,他们就像我们的镜子
b.我们常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不要看电视,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看红绿灯…可是父母自己在生活中却不遵守。这些行为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孩子该听你说的还是看你做的?身教大于言传。
c.孩子丢了东西,父母一通唠叨。孩子耳朵都关闭了,要少说多做。
——————————————————
案例20:我需要一个拥抱
a.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到哪都抱着他,父母的臂弯是他宁静的港湾;当他会走路时,我们做出“抱抱”的姿势他就摇摇摆摆走过来了扑到我们的怀里;再大一点我们用拥抱表达欣赏、传递爱意、释怀久别重逢的思念;
b.在彼此的怀抱里闻着彼此的味道,感受彼此的温度和力量;心贴着心,充满温暖和爱。当我们抱在一起时,快乐、幸福升华了
c.感觉好的时候需要拥抱,孩子感觉不好发脾气闹情绪时更需要拥抱,这时父母也需要拥抱。
d.拥抱让情绪平复,理智回归。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e.当孩子下次发脾气时告诉他:我需要一个拥抱!看看家里发生的变化。
f.拥抱是链接,适合任何年龄的任何人。如果还不习惯,也可以试试其它方式,例如 击掌、拍肩膀、用手做出“心”型
g.拥抱需要以尊重、平等为前提,不能用拥抱来作为条件交换,也不能侵犯对方的界限
作业:
给孩子和家人一个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