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的咨询,好巧不巧绝大多数都来自教师家庭。
一个女孩儿不想学习了,一年时间成绩从全校50名跌到500名,还在后退。父母都是教师,从小要求严格,写完作业也不能出去玩,渐渐的开始耗时间。现在的她内心冲突而混乱,说“不想做他们的孩子”,可是跟父母犟嘴又深深自责,想为父母学习又无能为力,深陷痛苦无力解脱。
一个大学毕业生,自信心严重不足,说“我的父母现在很不错,我能跟他们聊当年的严格给我带来的影响,可是那种不自信却已经深深地种在骨子里了。”他家境不错却非常节俭,“我不值得”的感觉像个魔咒禁锢着他的生命的自由绽放。
一个妈妈,孩子本是优秀的初三生,可是已请假回家几个月,妈妈痛苦而自责。女儿说:“你们不会养孩子,就不要把我生下来!你以为我不想上学吗?我努力学习了这么多年,我喜欢学习!都是你们,一直说考一中考一中,现在考不上了你们开心了?都是你们逼的!别人都能上学,我连上学都做不到!”
我也是教师,所以更受触动,也反复思索——教师家庭怎么了?不是教师更不会教育孩子,但是的确教师群体在教育孩子时有自己的困境。
例如,基于教育评价,教师会很关注学生成绩,时间久了,就像被催眠一样,也更在意孩子的成绩价值,更容易过份强调孩子的好分数。
例如,基于教学管理,大多数老师更容易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标签。无形间就苛求自己的孩子乖巧听话,反而到青春期激起更大的叛逆。
例如,教师更容易看到很多很多“好孩子”,所以不自觉就会对孩子有更高的期待;偏偏教师又更容易看到许多许多“问题孩子”,所以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的担心投射给孩子,对号入座、防微杜渐。一方面期望特别高,一方面有点风吹草动又草木皆兵,对于“优秀”执着又脆弱,孩子更像是理想化的符号,而不再是真实的孩子本身,孩子也更无所适从,更容易迷失自己、质疑自己。
那为什么是教师的孩子呢?可能是教师更容易角色混淆。父母要教育孩子,教师的职业就是教育人的,所以似乎好父母就是像好老师那样,似乎好老师就是好父母,所以就造成混淆与等同。可是,这两个“教育”,实施者身份不同,接受对象不同,双方关系不同,教育内容也大不相同。
有人回到孩子面前仍是讲台上的老师,讲道理说对错,可是父母更多的是体会爱与规则,是围绕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之上的尊重欣赏与指导。父母对孩子是看到独特性!而教师工作面向群体,更强调共性。
亲爱的同事,如果孩子告诉你,“你更像老师”那我们从今开始,或许要开发新技能——每次打开家门时,先要好好抖一抖,抖落教师的职业期待,抖落教师的思维习惯,抖落讲台上的评价权,推开门的一瞬间就开始成为因充满爱的柔和的亲切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