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际遇,绝非偶然。
初遇余华必须来自他的《活着》。提起余华,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肯定是他的活着,一个个凄惨的故事,血淋淋的人生,让人们内心澎湃而又无限地纠结于那个残酷的年代。 暌违八年,余老师又出力作,名曰《文城》。多数人就会在想,《文城》会不会也很纠结,也很余华。
一座《文城》,两个主人公,两段凄美的故事。如果用凄惨来形容文城,还不够恰当,我觉得凄美二字或许更加准确,凄凄惨惨,又充满温情与美好。
林祥福,一个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沉默寡言的汉子,为了一个承诺(“如果你再次不辞而别,我一定会去找你。我会抱着孩子去找你,就是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你。”),他选择背井离乡,开启了他一生地寻找,最终寻找未果却客死他乡。一开始读到林祥福这个名字总是让我想到林祥嫂,读到田家五兄弟的父亲田东贵,会想到富贵,还有顾益民会使我想到顾养民。林祥福出身于真正的大户人家,却五岁丧父,十九岁又失去母亲,之后又与心仪的刘凤美失之交臂,二十四岁遇见了小美。佛说“今生所有的遇见,皆是前世未了的缘。”林祥福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小美,当然必须包括林家世世代代积攒的大小黄鱼。拥有四百七十六亩田地的林家,一年的收入换成银元,然后银元再换成小黄鱼,十根小黄鱼再换成一根大黄鱼。按照当时的收成林家一年的总所得就是一根小黄鱼,十年总收入就是一根大黄鱼,林祥福拥有十七根大黄鱼和三根小黄鱼,那么至少需要一百七十三年才能积攒如此多的财富,放在现在肯定是上亿的资产。小美第一次的不辞而别带就走了林祥福七根大黄鱼和一根小黄鱼,这毋庸置疑真的是一笔巨款,足够小美和小强这辈子衣食无忧了。由此可见小美当时之所以选择留下来然后嫁给林祥福本身就是一个阴谋,可是当小美怀着孩子回到林祥福身边时,林祥福连问都没有问小美黄鱼的下落就欣然地接受了小美,还举行了规矩的婚礼。小美在生下女儿后不久又第二次不辞而别,这也直接导致了林祥福开启了他的后半生的寻找之旅。林祥福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他把所有剩下的大小黄鱼连带把所有的土地做了抵押换成银票),漂泊异乡,去寻找一个没人知道,也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的“文城”。他始终坚信找到了文城就找到了小美,因为文城有小美的存在。他更坚信找到了小美,他的女儿就有了母亲,他就能和小美长长久久地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文城”在林祥福心里就是一个希望,寻找所谓的文城就是他对爱情、家庭和美好幸福生活地向往。可悲的是林祥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个所谓的文城--溪镇,却没有找到小美,而最终为了一个义字惨死在张一斧的尖刀之下。 一切必然都源于一份偶然。
纪小美,一个外秀内惠的女子。如果说林祥福占据了“幸福”二字的“福”的话,那么小美就只剩下“幸”字了,幸与不幸始终伴随着她短暂的一生。小美是不幸的,她出身贫寒之家,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从小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女子想靠“知识改变命运”显然是无稽之谈,那么小美改变命运的唯一法子就是嫁入大户人家,而小美有幸成为溪镇沈家的童养媳。虽然她不能每天穿花衣服,还要忙于家务和学做织补,同时要整日面对威严无比的婆婆,但是她至少衣食无忧,也没有遭遇婆婆的血光虐待和未来丈夫的冷落。即使在她和未来丈夫串通起来偷穿花衣服被婆婆定义为“荡”之后只是稍作惩戒,并没有被婆婆休掉。不过小美的不幸却接踵而来,她因为偷偷给了小弟铜元而被婆婆重新定义为“盗窃”,继而被未来的丈夫抛弃。可是有幸的是三个月后她未来的丈夫又大逆不道地带着巨款和小美私奔了,他们整日吃喝玩乐,过着挥霍无忧的日子。在钱财被挥霍的所剩无几时,他们选择了北上去投靠一个所谓的并不相识的姨父,而在北上的艰辛路程中小美又有幸遇见了她人生中第二个男人,从此小美第二次嫁入真正的豪门。小美之所以选择林祥福是早有预谋的,一个天大的谎言伴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阴谋。小美就是看上了林家的家产,和小强合计好了来盗走林家的黄鱼,最终她也得逞了。可惜的是小美在南逃的路上发现自己怀上了林家的骨肉,或许是处于对林家的负罪感,她又回到林祥福身边,待到生下女儿后又第二次不辞而别。小美第二次不辞而别后与小强几经辗转回到溪镇,安然度日,这一切的安排都是小美所向往的,也达到了她的美好生活。如果没有林祥福的再次出现,小美完全可以继续过着与小强相亲相爱、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林祥福偏偏找到了溪镇,对林祥福的愧疚,对女儿的思念使小美几近绝望,最后她想借助祭天来祈求苍天,祈求林祥福和女儿,为她的负罪而忏悔,可是却被滑稽地冻死在雪地里。在幸与不幸之间,小美的不幸注定是必然的。
《文城》是一个寻找与谎言的故事。林祥福的寻找是为了美好的幸福生活,纪小美的谎言同样也是为了自己美好的幸福生活。在那样一个清朝灭亡,民国初立,匪祸泛滥,民不聊生的历史背景下,任何人都显得那样的渺小与无助。在时代洪流的推动和内心的评判下,每个人做出了自己最终的选择,然后才有了善与恶、美与丑,温情与暴力。
读完《文城》,我一直在想“文城”二字有何寓意,余老师为什么把林祥福穷尽半生去寻找的那个地方定义为文城,可是最终我一无所获。突然我又看到一说法,所谓“文城”者“文化传承”也,当然这一说法无从深究其真假,不过我倒是觉得文城和余华二字还是很搭的。如果说92年“活着”时期的余华是义愤填膺、嫉世如仇的剑客的话,那么现在的余华就是温文儒雅、沉稳内敛侠客。
文城在哪里?
文城本源于一个谎言,其实溪镇就是文城,因为溪镇里住着小美。
文城又不是溪镇,因为林祥福在溪镇一直没有找到小美。
文城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里,因为文城里住着我们的希望,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城在哪里?
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