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穿越家庭束缚的自我重塑之路》

    在中国原生家庭的诸多问题中,控制与被控制所带来的伤害,极为常见。父母常陷入 “全能自恋” 的泥沼,他们怀揣一个愿望,便急切渴望即刻、完美地获得回应与实现。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一现象被称为 “小我”。“小我” 本质上只是头脑中自然滋生的虚幻泡影,然而不少人却错将这一幻觉奉为真理,不仅自身盲目遵循,还强硬地将其套在孩子身上。如此一来,孩子原本拥有无限可能的生命,便被禁锢在这些狭隘的想法之中。


        一个人的愿望,恰似其精神生命的碎片。只有真实地展现自我,依据自身的感知去度过一生,精神生命方能得以实现。但当孩子无法体会生命的美妙与自主感,从生活琐事到重大抉择,都被过度掌控时,他们内心会一次次涌起 “被杀死” 的感觉。


      谈及原生家庭的创伤,除了控制带来的吞没感,另一种常见的便是缺席导致的被抛弃感。倘若被抛弃感过于强烈,孩子根本无法与养育者建立起基本的依恋关系,进而也难以与外部世界建立起正常的联系。

      那么,该如何打破这一困境?答案是 “把自己‘重新养育一次’”。

          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孩子与母亲便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母亲温柔地怀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轻轻抚摸,在肌肤相亲间,婴儿感受到了亲密与安全,稳固的依恋关系就此构建。紧接着,婴儿凭借本能去寻找母亲的乳头,自然而然地学会咀嚼、吸吮乳汁。

        母乳喂养阶段结束后,断奶环节就显得至关重要。顺利断奶,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发育、人格塑造以及心理健康都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反之,倘若断奶过程波折重重,孩子成年后很可能出现各类心理问题,例如过度依赖他人、情绪管理困难、缺乏安全感等,这些问题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与社交。


        人与父母之间正常的依恋顺序,应当是先有亲密无间的接触,如同肌肤相亲般的紧密相连,随后是悉心的养育,最后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经历漫长的分离。在孩子三岁之前,与养育者,尤其是母亲建立亲密关系尤为关键。那种没有衣物阻隔、皮肤直接接触的亲密,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与母亲仿佛是一个整体,从而获得安全感。之后,分离便会如影随形,贯穿孩子成长的整个历程。实际上,人的成长就是一个逐步与原生家庭分离的过程。

 

    然而,在众多中国家庭中,这一顺序却被颠倒。在正常的养育关系里,个体理应先获得爱,在爱的滋养下感受自由,进而实现自我意识的良好发育,此时的自我便是其精神生命的核心体现。但一旦顺序错乱,个体发展自我的机会便会悄然流逝,甚至可能出现逆生长的情况。

      人的成长,宛如一场与原生家庭渐行渐远的漫长剥离之旅。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无法脱离各种关系而独自生存。不妨设想,若将一个人孤零零地置于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他极有可能因精神崩溃而陷入疯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