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乎上看到一个热门提问:为什么长辈们会认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为什么长辈们会认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在我看来,无关年龄,不止年纪大的长辈们,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这种“只要努力,就会怎样……”的想法。
这是由人的认知层次决定的,如果我们的认知里只有“努力”这一个选项,“努力”就成了必须选择、甚至只能选择的成事途径。
不信,我们来做一个选择题吧~
如果你没能做成一件事,总结原因时,你会把问题归结于哪个方面呢?
A 环境,都是他人的错 。
B 行为,是因为我不够努力。
C 能力,因为我还没有找到好方法。
D 选择,因为一开始方向就错了。
E 自我意识,我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F 使命,做这件事没有意义。
你的答案是哪一项呢?是A,是B还是其他呢?我想选B的应该不在少数。
其实,这6个选项反映的是罗伯特·迪尔茨和格雷戈里·贝特森的NLP逻辑层次模型。这个模型是他们在老师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的NLP(神经语言改变行为程序)理念基础上创立的。该模型把人的思维和觉知自下而上分为6个层次,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这个模型适用于多个领域。
在《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一书中,作者周岭将这一模型运用于成长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判断个人成长层次等级的思路。在书中他提到:
1、处于最底层——环境层的成长者,在遇到问题后,第一反应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原因归咎到外部环境中,怪环境或者他人不好,反正肯定不是自己的问题。这类人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十足的抱怨者形象,你身边是否有这样觉得全天下都欠他,总是怨天尤人的人呢?
2、处于第二层——行为层的成长者,在问题发生后,能够从自身寻找原因。但经常把原因归咎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上,而不会思考努力的效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种看着很勤奋却往往做不出成果的,通常是这类人:他们只是在用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来感动或麻痹自己。或者努力只是他们没有选择的选择。
3、处于第三层——能力(方法)层的人,是那种不会傻傻努力,而会积极寻找做事方法的人,但他们容易陷入对方法论的沉迷,这就导致他们总在寻找更佳方法的道路上。因为他们始终坚信:会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在前面等着自己。你身边有没有这样总想找捷径方法,却从不开始行动的人呢?
4、处在第四层——信念和价值观(选择)层的人,开始去思考什么重要以及什么更重要;开始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是去思考方向问题。很多大咖一直在强调的“方法比努力更重要”反应的就是这层人的思维认知。
5、处于第五层——自我意识(身份)层的人,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从自己的身份定位思考问题。他们会容围绕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来思考为成为那样的人,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这种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觉醒者。
6、而最高层——使命(意义)层的人。思考的是自己存在的意义。考虑的是自己来到世上背负着什么样的使命,开始考虑如何创造、如何利他、如何的积极影响他人。做出一定成就的人更可能处在这个层次。
那么这样看下来,对照自己,你认为自己的成长认知经历过哪些层次,以及目前的自己处于哪个层次呢?是在较低环境、行为、能力层挣扎,还是在较高的选择、身份、使命层探索?
我们可以把这个定位当作一个标尺,帮助我们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提醒自己不要受困于当前的层次,提醒自己意识到还有更好的选择。
比如我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只知道“努力”,而没有意识到要要站的更高一点,比如找方法去提高努力的效率,更不用说去思考“选择、身份和意义”的问题了,以至于白白的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所以清楚了这个NLP逻辑层次模型,相当于自己可以清楚的看到全局框架,再次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不再局限于自己当前的认知层次,只知道怨天尤人或者一味付出努力,而是可以“主动放弃情绪化的抱怨,勤努力、找方法、做选择、建身份、明意义。”助自己一臂之力,达成心中所想。
以上就是NLP模型层次以及周岭老师在《认知驱动》中的阐述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在此把这个方法分享给你,希望它也可以成为你的思维利器,帮你探索更多的前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