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以为好
——写给“河之东”文学论坛诞生一周年
时间过得可真快呀,转眼就一年了!本不想说如此俗气的话,可它偏就那么不自觉地溜出胸腔,或许,这正是每一个河之东人内心最真实,最质朴的感受吧。中年的的确确是一道门槛,自从被岁月的风挟持着塞进这个门槛,这句话快成了口头禅。
是啊,一岁了,河之东转眼就一岁了!
一年前,那个西风料峭,冰封长河的季节,一个不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懵懂生命,在寒梅的傲视中呱呱坠地,一声嘹亮的嘶喊冲出碎花被褥,雁唳长空般,在新年的交响里怦然。愕然也罢,惊喜也罢,无须遮掩,也绝不张扬,一个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新生命就这样迎面走来。
春风梳了柳,剪了燕,春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河之东也舒了筋骨,攒足了劲在众多的文学平台里咿咿呀呀了。唏嘘声,赞叹声,质疑声,终没有淹过冰河流澌,春苗破土的声音。围观者从田头岸畔,从碧瓦高楼,从竹篱蓬屋,从厅堂,从厨房,从厂矿,从校园,从四面八方,以河水的节奏漫过,不急不徐,日夜不息。
河东的夏一如黄土地上烈酒半酣的汉子,每一个细胞都是火辣辣的,这样的热情激活了沉睡数万年的盬海,咸涩的风从黄帝蚩尤的刀光剑影里突围,向着舜的琴弦,向着禹的龙门,向着汉武帝的楼船,向着八百里稷峰,向着五千年烽烟深处,向着一座残垣,向着一片古树,向着秋风楼,向着黄河大铁牛,向着永乐壁画一路薰过。所到之处,敲金戛玉之声向大河之东漫溯。围观者早已跃跃欲试,不再隔河观景,悄然把或浓或淡的情怀和着大河的澎湃与执著,隽永成岸上的一道道风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季节无言,纵是再博爱与包容,也抵不住世人的褒贬。有人喜欢春,有人喜欢冬,秋的寥廓与厚重,想必没有人不喜欢吧。走过春的轻盈,走过夏的炽烈,河之东以她的淡荡她的拙朴吸引了条岳南北,大河内外多达万数之众,一行行从心底淌出的文字,把金灿灿的秋泼墨成一幅幅丹青画卷,把红艳艳的枫点燃成照亮人类文明的火炬,把苍莽莽的河渡向千帆竞发渡向百舸争流。
云的心事,风知道,鱼的眼泪,水知道,与云水同行,一路走来,河之东人的付出与收获,朝露知道,斜阳知道,明月知道。每一声叹息,每一声呐喊,每一朵花开,每一片叶落,都萦绕着河之东人的牵牵念念。伴随着这牵念,我们看到了比心更大的天,比目光更远的路,我们听到了尘埃落地的不甘,也听到了大河的不屈与绝响。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片沃野里渐次长出了更像诗的诗,更像歌的歌,更经得起时间打磨,也更值得在生命里沉淀的文章。从最初的小豆腐块,到提笔洋洋洒洒,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莫愁前路无知己,这种变化你我看得到,河之东人更能看得到。 有人说,敲打键盘的声音无异于生命走向枯竭的挽歌,在静默中去聆听到底需要多少执念?向大河之东眺望吧,也许你会说,键盘下跳跃的才是生命里最纯最真最美妙的交响。这一场交响,注定不是一个人的独白,也注定不只有春花秋月。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文字,永以为好也,河之东,永以为好也。
图片发自简书App